|
四 從《蘇曼殊評傳》出版,到《曼殊妙跡百幀》面世,中間又時隔十八年,李蔚先生為搜集、編輯和出版曼殊大師遺畫的經(jīng)歷,可謂又創(chuàng)下一個奇跡。 曼殊留下的繪畫作品不算多,據(jù)李蔚先生研究各方資料,認為總計應(yīng)該在三百余幅(對來龍去脈,《曼殊妙跡百幀》皆有考證交待),但曼殊天才的繪畫作品無一不讓觀賞者叫絕。 ![]() 《深山松澗圖》,存于柳亞子編輯的《曼殊余集》書稿內(nèi),收藏在國家圖書館 一生作畫不下數(shù)萬幅的國畫大師黃賓虹(1865-1955)說“曼殊一生,只留下幾十幅畫,可惜他早死了。但就憑那幾十幅畫,其分量也就能敵得過我一輩子的多少幅畫!” 曼殊友人柳亞子在《蘇玄瑛新傳》(玄瑛乃曼殊別名)寫道:“繢事精妙奇特,自創(chuàng)新宗,不依傍他人門戶,零縑斷楮,非食煙火人能所及”。柳亞子編輯《曼殊遺跡》(第一冊),收有蕭紉秋所藏曼殊繪畫多幅,革命領(lǐng)袖孫中山先生十分喜愛曼殊的繪畫,專門題寫《曼殊遺墨》作為書名。 陳獨秀先生是曼殊大師的摯友,曾為他的繪畫《葬花圖》《女子發(fā)髻百圖》題款,他評價說:“蘇曼殊作畫,叫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畫匠之浪費筆墨?!?/span> 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為推薦蘇曼殊的畫作,撰寫過《曼殊畫譜·序》,并為《孤山圖》、《女媧圖》《梅》《蘭》《岳鄂王夜游池州翠微亭圖》諸多畫作題跋。他評曼殊畫作“筆墨精妙,雖草草者亦見之”“獨行之士,不從流俗,尤擅畫,以藝文自放?!?/span> 大書法家沈尹默在《讀子谷遺稿感題》寫道:“四海飄零定夙音,青山綠水最親情;讀君遺畫更遺詩,真抵相逢話別離” 為蘇曼殊研究作了奠基工作的柳無忌寫道:曼殊“超越了自然和生活的真實,而達到一種現(xiàn)代中國繪畫里罕見的空靈的美”“他的藝術(shù)是如此獨特、卓越,觀賞起來,比任何言語所能形容得都要好……” ![]() 《天津橋聽鵑圖》原刊于1908年5月5日《河南雜志》4期;該雜志由同盟會河南分會在日本創(chuàng)辦 蔣健飛說過“我之一生,至目前為止,僅只見過曼殊上人的真跡三幅;可是對他的畫藝卻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他的繪畫給與我的感受是清秀高雅,像充滿哲學(xué)意味的詩篇……真有四大皆空、與自然同存之感”“現(xiàn)代人許多都知道徐悲鴻早年提倡國畫改良對我國藝術(shù)界的貢獻,卻無人能知早在徐氏之前曼殊已有許多表現(xiàn)?!?/span> 黃永健在《蘇曼殊書畫論》寫道:“從他的繪畫中……‘以畫證禪’‘以畫入禪’而表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禪畫風(fēng)格。當然我們也看到在清末民初國畫改良、美術(shù)革命的呼聲中,他已得風(fēng)氣之先將西畫技運用于自己的繪畫之中,而試圖對當時的文人畫末流有所匡正,以期其漢畫走出暮氣,重新踏上理想發(fā)展的先行嘗試……在中國禪畫史上,蘇曼殊突起為一代畫禪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否認的。” 曼殊弟子何震在《曼殊畫譜》中如此評論:“古人謂境能役心,而不知心能造境,境由心而生,心之無窮,則所造之境亦無極。吾師(曼殊)于唯心之旨,既窺其深,析理之余,兼精繪事;而所作之畫,則大抵以心造境,于神韻為尤長……” 李蔚先生說:“曼殊繪畫大多以山水為題材,意境清潔,飄灑,‘超軼絕塵,蕭寥有世外致’確實如不食人間煙火,另具一骨相。我們讀他的畫,每讀一次,決覺得心靈被蕩滌了一次,清靜了一次,純潔了一次。每一次讀感覺都是新鮮的。這種靈魂的享受幾乎是任何其他繪畫作品所無法給與、無法取代的。……正是通過畫,我們洞察了他心靈之純潔和美麗”…… ![]() 《行腳祝融峰圖》1908年初刊于《文學(xué)因緣》 曼殊繪畫多贈友人,七零八散,下落不明;也有不少在他生前與離世后刊載于一些報刊、書籍。他逝世之次年,李根源、蔡哲夫曾出版了《曼殊遺畫》,保存其化作22幅。(香港朱少璋今年重編此書,取名《蘇曼殊畫冊》。)柳亞子柳無忌父子曾在他們選編的《蘇曼殊全集》、《曼殊遺墨》兩書中發(fā)表過多幅曼殊繪畫,還在《曼殊余集》(未能出版)存有一批珍貴畫作,此外他們還為后人提供了搜佚輯遺曼殊畫作的線索。由于年代久遠,要搜尋這些早已塵封于時光中的遺跡,散珠成串,重建天光,極其困難。 李蔚先生抱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發(fā)愿盡一切可能編出最全本的《曼殊遺畫集》,他從1980年代中期、為《蘇曼殊評傳》的寫作搜集素材的同時,就十分注意搜尋曼殊遺畫,除卻自己四方奔走,也委托多位友人鼎力協(xié)助,先后進入國內(nèi)3 0多家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多所大學(xué)和科研機構(gòu),細致查找與潛心辨識,并間接得到日本圖書館和英國友人的幫助。每找到一張畫作,就拍成照片,并依據(jù)相關(guān)資料進行考證予以說明,講清畫作的來龍去脈……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經(jīng)歷了“眾里尋他千百度”“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艱辛歷程。終于在前人基礎(chǔ)之上,于2004年完成了“迄今為止最豐富、最精詳、最具條理的《曼殊畫集》”。 研究蘇曼殊繪畫、有專集行世的學(xué)者黃永健感嘆道:“藍田玉暖,良玉生煙;沉玉復(fù)光,香火重生。一本畫冊再次印證禪跡心印的永久廣大,自在不滅?!彼潛P和欽佩李蔚先生的“用力專勤”,在蘇曼殊繪畫的考訂與搜求上面“傾注了如此的激情與勞作?!?/span> ![]() 《文姬圖》原刊于《蘇曼殊全集》1928年12月10日 畫跋: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靜婉為曼殊題畫寄劉三。 這本名曰《曼殊妙跡百幀》畫冊,共收集刊印曼殊畫作109幅,其中生前發(fā)表者32幅,去世后至今陸續(xù)發(fā)表者60幅,從未發(fā)表者19幅。以上作品,約有四分之一為從原作直接拍攝,其余為國內(nèi)外圖書館所藏絕版書刊中翻拍。李蔚先生對幾十幅重要作品逐一進行了說明,除此還節(jié)錄了幾十位名家對曼殊繪畫的評述與分析,附錄了曼殊論畫的文字,以及提供了尚待搜集曼殊繪畫的線索200余條。 |
|
|
來自: 昵稱16627923 > 《李蔚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