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的話 入秋了,合適的天氣里,總有些與現(xiàn)下的快節(jié)奏不同的悠閑氛圍,想度假或者隱居的念頭時不時冒出來。有時會想念一本書,就像想念一位故人,想起純潔美麗的瓦爾登湖,想起梭羅湖岸的家與自由野性的生活,想起大自然中的生活竟是如此閑暇和愉快。??? 梭羅隱居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美國超驗主義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經(jīng)典名著。這部散文集記敘的是作家隱居瓦爾登湖的一段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動。作品描述了田園生活的樂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充滿了睿智脫俗的哲理性思辨,文筆流暢生動,發(fā)人深思,讀來令人心悅誠服。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fēng)光,內(nèi)容豐厚,意義深遠(yuǎn),語言生動,意境深邃。 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美國著名作家,超驗主義運動代表人物,主張回歸自然,崇尚簡單純樸的生活,追求理性空靈的精神境界。他于一八四五年春在瓦爾登湖畔建起一間木屋,開始過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種自食的生活,并對世界進(jìn)行深刻思考。 梭羅 我們都記得亨利·梭羅是位天才 我們都記得亨利·梭羅是位天才,性格突出,是我們農(nóng)夫眼中最有技藝的測量師,而且確實比他們更熟悉森林、草地和樹木,但更為熟悉的是本國一位為數(shù)不多的優(yōu)秀作家,而且我深信,他的聲譽還沒有達(dá)到他應(yīng)該達(dá)到的一半。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梭羅活得更真實。 ——《愛默森文選》,第四篇《梭羅》,張愛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版 他是一個非凡的人物,一個身上留存有大量原始野性的年輕人;而他的老于世故,是屬于他自己的那一套。 ——納撒尼爾·霍桑,《美國筆記》,1842年 《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 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jìn)去。可是黃昏以后,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去,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jié),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亨利·梭羅:《瓦爾登湖》譯本序,徐遲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9年版 譯者徐遲先生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梭羅能夠通過藝術(shù)來實現(xiàn)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yè)。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說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整個《瓦爾登湖》記錄著自我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jīng)歷。 ——保羅·謝爾曼(美國著名評論家)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森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著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里,那么《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正像一切所進(jìn)展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guān)系,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xí)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會兒為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悅、自由、奔放,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饑餓的一天中不斷從中汲取營養(yǎng)。《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肴之一。 ——E. B. 懷特,《重游緬湖》,賈輝豐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 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譯本序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生平十分簡單,也可以說十分不簡單。他生于一八一七年七月十二日,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風(fēng)光美麗的康科德城。這使他頗為自豪,該城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地點。他說過:永遠(yuǎn)使他驚喜的是他“生于全世界最可敬的地點”之一,而且“時間也剛好合適”,剛好是美國知識界極為活躍的年代。當(dāng)時的康科德城燃燒著美國精神生活的輝耀火炬。在梭羅的青年時期,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已經(jīng)在康科德發(fā)表演說,撰文,出書,鼓吹卓越的人,給予梭羅的影響很深。 他的家庭境況比較困難,但他還是進(jìn)入了哈佛大學(xué)。一八三七年畢業(yè),跟他的哥哥約翰一起在家鄉(xiāng)的一家私立學(xué)校里教了兩年書。對他,學(xué)生們都表示愛戴,他經(jīng)常帶著他們在戶外授課,野餐,讓學(xué)生們受到以大自然為講堂、以萬物為課本的生活教育。他被一位朋友稱作“詩人與博物學(xué)者”,并非過譽。他的生活和知識是豐富而淵博的。 一八三九年,他們兄弟倆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航行了一個星期,后來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河上一星期航行的記錄。他對大自然的細(xì)致觀察,他一路上的探索沉思以及他的學(xué)識和文筆使他寫出一篇有名的旅行記,精雕細(xì)刻,他寫了十年才拿出來。 那時,他像愛默生那樣,在康科德學(xué)術(shù)講座上,做過多次演說,但并不受歡迎。一八四二年,約翰不幸病逝,從此亨利離開了學(xué)校。沒有固定的職業(yè),一八四三年他住到了愛默生家里,一邊照顧這位晚年的大作家,一邊在他的身旁研究他的思想。那時他也給愛默生主編的《日晷》季刊寫過稿子。稍后,他到了紐約,到愛默生兄弟的家里居住,希望在那里建立起他的文學(xué)生涯來。但他那種獨特的風(fēng)格并不能被人喜愛,靠寫作維持生活也不容易,不久又回到家鄉(xiāng)。有一段時間他在家里幫助父親制造鉛筆,但很快又放棄了這項營利的事業(yè)。 一八四五年里,他走出了勇敢的一步。三月底他借來一把斧頭,跑到城外,在瓦爾登湖邊的森林中,開始伐木。七月四日,恰好那一天是獨立日,他住進(jìn)了自己蓋起來的湖邊的木屋。在木屋中,他觀察著,傾聽著,沉思著,夢想著,獨立生活了兩年又多一點,記錄了他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他在自然界里得來的閱歷和經(jīng)驗??墒遣荒馨阉莫毦雍峡醋魇请[士生涯。他的目的是探索人生,批判人生。他并不是逃避人生而是走向人生,并且也曾以他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當(dāng)時的政治斗爭。在認(rèn)為已達(dá)到了他的目的時,他就走出森林,回到了城里。 就是在瓦爾登湖濱獨居時,有一個晚上他到一個鞋匠家去補鞋,忽然遭到逮捕,并被拘禁在康科德的監(jiān)獄中。原因是他拒絕支付人頭稅。他已經(jīng)拒付了六年之久。他在獄中住了一夜,毫不在意。第二天因為有人給他付清了人頭稅,就被釋放了。釋放出來后,他還是到鞋匠家里,補好了他的鞋,然后穿上它,和一群朋友跑到兩英里外的一座高山上,漫游在那兒的看不到什么州政府的越橘叢中——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獄事件。在一八四九年出版的《美學(xué)》雜志第一期上,他發(fā)表了一篇有名的論文《公民不服從》。在其中,他認(rèn)為好政府自然有利于人民,更不會去干擾人民,但所有的政府還都沒有能做到這一點,更不用說保存了奴隸制度的美國政府了,因此他拒絕支持它。他拒絕交付人頭稅,以此表示抗議,表示他不愿意服從這樣一個政府。他認(rèn)為如果政府強迫人民去做違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應(yīng)當(dāng)有消極反抗的抵制它的權(quán)利?!豆癫环摹愤@篇論文對后來以絕食方式對英帝國主義進(jìn)行斗爭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非暴力主義”有很大作用;對托爾斯泰“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啟發(fā);對羅曼·羅蘭也曾有一定的影響。 梭羅一生都是反對美國的蓄奴制度的,不止一次幫助黑奴逃亡。繼一八四五年的抗議之后,在一八五一年和愛默生一起積極支持了約翰·布朗的反對蓄奴運動,一直到一八五九年十月三十日布朗被判絞刑,梭羅在康科德市會堂發(fā)表演說《為約翰·布朗請愿》。布朗死后,當(dāng)?shù)鼐芙^給布朗開追悼會,梭羅親自跑到市會堂去敲響大鐘,召集群眾舉行會議。梭羅關(guān)于約翰·布朗的一系列文章都是強烈的政治論文。這期間,梭羅得了肺結(jié)核病,健康明顯地變壞。雖然去明尼蘇達(dá)州作了一次醫(yī)療性質(zhì)的旅行,但病情并無好轉(zhuǎn)。他自己知道已不久人世了。最后的兩年里,他平靜地整理他的三十九卷日志手稿,從中選出一些文章發(fā)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靜安詳?shù)亟Y(jié)束了他的一生。他死于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其時還未滿四十五歲。 梭羅生前,只出版了兩本書。一八四九年自費印刷出版了《康科德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印了一千冊,只售出二百十五冊。送掉七十冊,存書都堆在家里,因此負(fù)債,好不容易才還清。一八五四年出版了《瓦爾登湖》,也沒有引起多少注意,相反地,受到詹姆斯·洛厄爾以及羅伯特·路易·斯蒂文生的譏刺和批評。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部書的影響越來越大了,它已成為美國文學(xué)中一本獨特的書,一部世界名著。他一生寫了三十九卷手稿,都是他的日志,或者說就是日記,其中記錄著他的觀察和思想,理想和信念。它們是他的生命的精髓,給他的文章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他在世時在報刊上發(fā)表的文章,死后收集成書的有《旅行散記》(出版于一八六三年)、《緬因森林》(出版于一八六四年)和《科德角》(出版于一八六五年)等。 《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xí)俗,有獨到處,但頗有一些難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說過“請原諒我說話晦澀”,例如那失去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有位愛德華先生特地跑到克拉克島上去問他什么意思。他反問:“你沒有失去嗎?”但這本書內(nèi)也有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yōu)美細(xì)致,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辟,能啟發(fā)人。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書,似乎至今還未失去它的意義。其實,至今還能留下來的過去的名著,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總是在向前運動的。他們的作者是人類的接力跑中的一個個選手。這就是它們和他們的價值所在。本書十分精深,不是一般的讀物。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jìn)去,似乎我異常喜愛的這本書忽然又不那么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么好處也沒有,甚至弄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后,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去,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jié),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人們常說,作家應(yīng)當(dāng)找一個僻靜幽雅的去處去進(jìn)行創(chuàng)作;信然,然而未必盡然。我反而認(rèn)為,讀書確乎需要一個幽靜良好的環(huán)境,尤其讀好書,需要的是能夠高度集中的精神條件。讀者最需要有一個樸素淡泊的心地。讀《瓦爾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讀者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不受污染的地方去的興趣,就在那樣的地方讀它更是相宜了。 梭羅的書近年在西方世界更獲得重視。嚴(yán)重的污染使得人們重新向往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靜的清新空氣。梭羅的書自有一些可取之處。他能從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這些生活之必需出發(fā),以經(jīng)濟作為本書的開篇,崇尚實踐,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徐遲 我主要是向那些不滿足的人說話 《經(jīng)濟篇》片段 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jìn)步大有妨礙。所以關(guān)于奢侈與舒適,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窮人更加簡單和樸素。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的古哲學(xué)家都是一個類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窮沒有,而內(nèi)心生活再富不過。我們都不夠理解他們。然而可驚的一點是,我們居然對于他們知道得不少呢。近代那些改革家,各民族的救星,也都如此。唯有站在我們所謂的甘貧樂苦這有利地位上,才能成為大公無私的聰明的觀察者。無論在農(nóng)業(yè),商業(yè),文學(xué)或藝術(shù)中,奢侈生活產(chǎn)生的果實都是奢侈的。近來是哲學(xué)教授滿天飛,哲學(xué)家一個沒有。然而教授是可羨的,因為教授的生活是可羨的。但是,要做一個哲學(xué)家的話,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個學(xué)派來,而且要這樣地愛智慧,從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過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信任的生活。解決生命的一些問題,不但要在理論上,而且要在實踐中。大學(xué)問家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英豪式的,反而是朝臣式的成功。他們應(yīng)付生活,往往求其與習(xí)俗相符合,像他們的父輩一般,所以一點不能成為更好的人類的始祖。可是,為什么人類總在退化?是什么使得那些家族沒落的?使國家衰亡的糜侈是什么性質(zhì)的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能否確定自己并未這樣?哲學(xué)家甚至在生活的外形上也是處在時代前列的。他不像他同時代人那樣地吃喝、居住、穿著、取暖。一個人既是哲學(xué)家,怎會沒有比別人更好的養(yǎng)身的保持體溫的方法呢? 我可不想給一些性格堅強的人定什么規(guī)章,他們不論在天堂地獄,都會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他們甚至比最富者建筑得更宏偉,揮霍得更厲害,卻不會因而貧困,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如果確實像人們夢想著的,有這種人存在的話;另外我也不給另一種人定出規(guī)章,他們是從事物的現(xiàn)狀中得到鼓勵,得到靈感,像情人一樣熱烈地珍愛現(xiàn)實——我認(rèn)為我自己也屬于這種人的;還有那些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安居樂業(yè),不管他們知不知道自己是否安居樂業(yè),那些人,我也不是向他們說話的。我主要是向那些不滿足的人說話,他們在應(yīng)該可以改善生活的時候,卻偏偏只是懶洋洋地訴說他們的命苦和他們那時代的悲慘。有些人對任何事情,都叫苦連天,不可救藥地訴不完的苦,因為據(jù)他們說,他們是盡了他們的職責(zé)的。但我心目之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