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用來形容一些幫也沒用的人,當(dāng)中的阿斗,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指三國時代蜀漢第二任君主劉禪。
受《三國演義》影響 ,一提起阿斗或者劉禪,大家就會想起廢材、昏庸、無能等等負(fù)面詞,事實上,劉禪真的這么爛嗎? 劉禪字公嗣,當(dāng)然是劉備的兒子。于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成為漢中王時被立為太子。十七歲時登基,估計約生于公元206-207年。登位后依照劉備吩咐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所以政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還被諸葛亮在著名的《前出師表》中教訓(xùn),勸他親賢臣,遠(yuǎn)小人,而且文中提及先帝多達十次,可見諸葛亮對劉禪的苦口婆心和不放心。
諸葛亮于公元234年北伐中逝世后,劉禪親自主政,至公元263年蜀漢亡國,在沒有諸葛亮的情況下,蜀漢還是存活了約三十年,最后,魏國鄧艾的偷渡陰平進軍蜀國腹地,劉禪接受譙周的開城投降建議,蜀漢才滅亡。 二、劉禪不是蠢材 如果劉禪真的是一個傻瓜,只會親小人遠(yuǎn)賢匠,他的政權(quán)能在此亂世保持三十年?相信,劉禪不是蠢材,理據(jù)如下: 1、 劉備是什么人?奮斗大半生,在各勢力中間鉆空子,最后才辛苦建立基業(yè)者,他用人看人有一定水準(zhǔn),會硬將半生基業(yè)傳到一個廢材手上,刻意選一個差的,令諸葛亮可以大有道理自取之?
2、諸葛亮死后,廢除了丞相制,設(shè)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由蔣琬、費祎、董允等人主政。政策以休養(yǎng)生息為主。就權(quán)力角度看,他懂得將下屬權(quán)力制衡,增加自己帝位的安全性,就實際來看,能有諸葛亮才智者稀,多人共謀,可以減少錯誤。能下此決定者,會是蠢才傻瓜?會相信的才是真傻。
3、后主在位期間雖然仍有北伐,但主要采用休養(yǎng)生息政策,以光復(fù)漢室的角度當(dāng)然是不妥當(dāng),但,蜀漢本身就偏弱,而魏的政權(quán)也相對穩(wěn)固,再加上軍事人才不足,出擊連連只是勞民傷財。劉禪的政策可以說是符合國情,也符合人民福祉,大方向是合理的。 從以論點,就知道劉禪這個人不但不愚笨,而且頭腦還算清晰。 當(dāng)然,劉禪絕對稱不上賢君,最少寵信宦官黃皓這條罪是逃不了,但黃皓有多小人多誤國,倒是一個謎。最后,被鄧艾突襲時飛快決定投降也是沒勇氣的表現(xiàn),可說他軟弱,亦有點不智,但亦非全不合理,實非罪惡。
最后,當(dāng)然要談?wù)勚烧Z樂不思蜀。故事中的劉禪看似胡涂,卻換來了平安,到底他是有心或者無意,相信是千古之謎。
作為國君,大家可以嘲笑他沒膽色,沒心肝,但作為一個人,那刻的他,又能干什么?事實是,他活到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 ,才去世,謚為安樂縣思公。他是智是愚,就由諸位自己去想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