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伯苓銅像 (一) 52年前,著名文學家老舍、戲劇家曹禺在美國合寫過一首詩,其中寫道: “知道有中國的, 便知道有個南開。 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誰人不知, 南開有個張校長?!” 這個張校長就是張伯苓。他是南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50年嘔心瀝血,先后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為我國近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伯苓,1876年4月生于天津。早年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歐美科技文化知識,畢業(yè)后入海軍服務,想以海軍使中國強大起來。但不久,海軍的腐敗,清政府的媚外無能,完全打破了張伯苓的“海軍救國”夢想。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歐洲列強像一群餓狼撲向中國,鯨吞瓜分,肆無忌憚。1898年7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wèi)專約》。正在占據威海衛(wèi)的日軍,按約應當撤出,以便清政府接受之后,再行轉讓給英國。這一交接儀式定于在威海衛(wèi)舉行。張伯苓所在通濟艦護送清廷大員前往。 那一天,風在嗚咽,浪在怒吼,烏云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滾過。交接儀式開始了,先是取下日本的太陽旗,掛起清朝的龍旗,這算是清政府從日軍手中收回了失地,然后再是拱手讓給英國人。這一拱讓比從日本手中接受更令人凄愴。但見清兵一字排開,每人穿一件破舊坎肩,衣前寫一個“兵”字,背后寫一個“勇”字,而衣服更是雜七雜八,不是過于長大,就是過于短小,士兵個個面黃肌瘦,精神萎靡。他們除了手中的大刀,多半還懷揣煙槍。降旗的清兵更是不堪入目:蓬頭垢面,兩肩高聳,慢吞吞走出來,降下掛起不久的龍旗……而英軍恰恰相反,一個個身材魁偉,穿戴威嚴,列隊行進,步伐整齊,神采飛揚地升起英國地米字旗,那神情就像在戰(zhàn)場上接受乞降者簽字畫押。鮮明地對照,強烈地印象。張伯苓親眼目睹這場“國幟三易”的話劇,悲憤交集。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怎能忍受如此奇恥大辱!張伯苓不禁自問:國家積弱到這種地步,中華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以這樣的官兵對陣外敵,怎能不一敗涂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凝視蒼茫的大海,耳聽海浪沖擊岸石的轟鳴,眼里射出堅毅的光,他斬釘截鐵地說:“海軍救不了中國!” 經過新地思索,張伯苓得出這樣地結論:“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地國民。欲培養(yǎng)健全地國民,必須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決定獻身于教育救國事業(yè)?!辈痪?,張伯苓憤然脫離海軍,回到天津從事教育。 從“物力救國”幻想的破滅,到“教育救國”信念的確立,張伯苓的思想經歷了曲折發(fā)展的過程。從此,張伯苓以一個資產階級教育先行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中國近代教育的舞臺上。 張伯苓的教育生涯是從受聘于嚴范孫的家館開始的。嚴范孫是天津著名教育家,主張變革封建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嚴、張二人思想主張一致,對教育救國、培育新人同具熱心。1904年他們在嚴氏家館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后來這所中學越辦越好,成為中國北方最著名的中學,各地學子包括美國、南洋的華僑子弟都慕名而來。張伯苓成為聲譽卓著的新教育倡導者。 在南開中學的基礎上,張伯苓、嚴范孫決心創(chuàng)辦大學。本世紀10年代中期他們就開始醞釀。為此,張伯苓去美國學習、考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了一年多的教育理論,有了更充分的思想準備。1918年末由美國回到天津后,就開始籌募辦學資金。1919年春開始起建大學校舍。9月初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錄取周恩來、馬駿等96名學生,分文、理、商三科,25日開學,私立南開大學宣告誕生。 辦好大學,必須有一支較強的師資隊伍。南開氏私立大學,教師薪金要比北大、清華低一塊,如何選任一批較好的師資,不能不是張伯苓面臨的重要問題。還在美國時,他就聘定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的凌冰到校任教,并請凌代為聯絡留美學生,同時張伯苓也在各大學延聘優(yōu)秀畢業(yè)生。南開薪金雖然略低,但由于南開是私立,較少時政的干擾,這是知識分子比較向往的。另一方面,他又懂得教師的心理,能夠尊重他們,體貼他們。他為教師安排了比較舒適的吃住條件(眷屬不在此內),并有工友伺候。這一條件,在當時生活標準下等于薪金的四分之一,這對教師也頗有吸引力。張伯苓還借各種機會與教師聯絡感情。新學期伊始,新聘教師到校,他召開新教員茶話會;逢年過節(jié),他與夫人邀請教師夫人聚會聯歡;每學年完畢,按慣例宴請全體職教人員,以酬謝大家一年的辛勞。這一切,雖是小事,卻使教師及其家人感到溫暖。在校務管理上,他尊重教師的意見。大學成立不久,即建立起師生校務研究會,定期征求教師的意見,后來又印制師生意見書,分議案、理由、辦法等項,以期師生對校務積極建議,然后分類討論,早日實行。就這樣,一批著名學者,如姜立夫、邱宗岳、饒毓泰、楊石開、張彭春、李濟、竺可楨、蔣廷黻、范文瀾、湯用彤、徐謨、羅隆基、何廉、方顯庭、黃子堅等,先后來到南開執(zhí)教,為大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教師們更為滿意的,還有南開機構精簡、辦事效率高。行政人員很精干,都能兢兢業(yè)業(yè),努力工作。伉乃如、華午晴、孟琴襄、喻傳鑒,石南開的四根臺柱,又都是精通行政、教務以及后勤管理的行家,對南開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南開雖為私立學校,但并不以學校為生財賺錢的工具。南開的經費完全公開,每年的帳目都放在圖書館里任人查看。張伯苓曾說,誰要查當月帳目,他可以5分鐘內告訴你,這確實不是大話。他以身作則節(jié)約學校的每一個銅板。他每月取于學校的報酬,只是中學校長的一份薪水。大學成立后,他也只在大學加領三四十元,相當于當時大學畢業(yè)生工資的二分之一。他每次到北京辦事,為替學校省錢,總是住前門外施家胡同一個普通客店,每天房費用1元。這等客店設備自然不會好,且臭蟲特多,所以他每次總要自己帶一盒臭蟲藥設防。張伯苓上班或到市里辦事,學校備有“洋車”。后來,那輛洋車的后堵板被兩個學生偷拉時摔壞,車夫和齋務都主張換成新的,他卻笑著說:“不用換,還沒有到把我漏下去的程度。況且這是兩個失掉家鄉(xiāng)的孩子玩破的,是個很好的紀念?!睆埐呃硇#彩鲁墙^對為學校公事,由學校出帳外,他都記在自己帳上,公私分明可見一斑。張伯苓常常在外為學校募款,幾千、幾萬、幾十萬,都分毫不差交到學校,未有1文入了私囊。 “積沙成塔,積羽成舟”。張伯苓的兢兢業(yè)業(yè)和勤儉治校,推進了南開的發(fā)展,其本人也贏得了更大的社會聲譽。1919年11月,上海圣約翰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學校的規(guī)模也進一步擴展。1923年,南開女中成立。同年,大學也由男中校址遷到八里臺。1928年,南開小學成立。至此,南開終于成為一所包括四部的系列學校。20年代,以豐碩的成果載入張伯苓的教育編年史。 (二) 20年代,也是南開大學從初創(chuàng)向日臻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學校的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昔日蘆葦叢生、荒草漫漫的八里臺,變成了天津南郊的風景區(qū)。在幽美的環(huán)境中,青年學子們迅速成長起來。20年代的青年,具有迥然不同于過去的思想風貌。南開大學誕生在五四運動的歷史潮流中。新文化運動以其銳不可當之勢,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明主和科學更加深入人心,馬克思列寧主義伴著十月革命的春風,在中國大地廣泛傳播。中國歷史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中國社會開始新的變革。 社會的變革,廣大青年學生思想的日進,不能不反映到教育上,也不能不影響到張伯苓的辦學方針、教育思想。 張伯苓,作為一個教育家,他的最可寶貴之處在于能夠適應社會潮流,與時俱進。20年代初,他開始注重教育改革問題。1921年1月,他率領師生代表二十余人到北京香山慈幼院,專門就學校改革問題舉行會議。會議開始,張伯苓著重強調了教育必須謀社會進步,教育必須注重社會效應的問題 。他尖銳的指出:設問學校之設施,是否合乎國家之需要?對學生之輸入,是否合乎社會之需要?造就之人才,是否將來有轉移風俗、刷新思潮、改良社會之能力?這些問題,涉及了教育與社會的根本關系,張伯苓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當時,他在思考,他希望有所進步。在這次“香山會議”上,他明確提出了“校務公開,責任分擔,師生合作”的辦校反正。這是張伯苓教育明主思想的集中反映。 要改革,首先遇到一個學制的問題。南開的學制,早年學習日本繼而師法歐美。大學學制更是照搬美國。選科制、定積點,教科書幾乎全部英文原版,講課不用國語。這種機械地照抄照搬,不可避免地帶來弊端。學生們切身感到學制不適國情,嚴重束縛他們地思想,有礙生動活潑地學習。他們熱切希望“能根據本國國情,定出一個比較中國化的大學學制”。 學生的意見,引起張伯苓的重視。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4年4月,派出六教授赴京參觀北京各大學,了解理科情況。5月,教授會議決議改革考試。平日考試最優(yōu)之學生,由教授斟酌該學程的性質,可以免去學期考試,以平日所得之成績?yōu)閷W期考試的成績。接著,又派出大學秘書長、校長辦公室秘書等,去日本了解改進教育的情況。1925年張伯苓親自出訪日、美、法、意、瑞士等國,考察教育。 這次考查,是他學習西方教育的轉折點。首先,把考察教育同考察社會密切地聯系起來。各國的情形如何,一切政治經濟的狀況如何,教育怎樣解決他們這些問題等等,成了他最關心的問題。其次,對外國的長處、短處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第一次到美國時,看見人家樣樣都好,恨不得樣樣都搬到中國來。這次去則不然。他覺得美國的東西有的可以搬到中國來,有的不能搬,勉強的搬有害而無利。他針對當時在學習外國的認識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深刻地指出:中國學習歐美,忽視了造成現代國家的兩大要素――科學的方法和民治的精神,“我們取法的只是他們科學方法和民治精神的使用,而不是由科學的方法和民治的精神所產生的結果。所以,我們說歐美的方法盡管可學,歐美的制度則不必樣樣搬來――要搬也須按照環(huán)境的情形而加以選擇”。從對學習西方教育的這一深刻反省,進而使張伯苓對中國的教育得出結論:教育不振固然為中國之病癥,教育不能聯系中國國情尤為中國之大病。 從醉心學習歐美,到對它進行清醒、客觀的評價;從熱心提倡教育,到深刻認識中國教育的弊端,這是張伯苓教育思想的一大進步。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張伯苓教育思想的發(fā)展,立即引發(fā)出南開教學上的一系列的變化。主要是,規(guī)定課程,重問題輕學程,全部課程當有系統(tǒ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及解決實際問題之能力上”。學制上,理科除化學、物理、算學、生物等系外,增設應用性科系――電機工程學系、化學工程系。文科,針對南開系多,戰(zhàn)線長;教授少,力量分散;學生少,各系課程隔絕互不聯系的情況,決定實行集中精力政策,即集中文科的人力、物力,縮小范圍,將過去文科五系(政治、經濟、哲學、教育心理、歷史),實行裁并,而以政治、經濟兩系為主干,其他三系附之,以培養(yǎng)政治、經濟人才為目的。這樣,“在學生方面,得知專其所學,收將來致用之實效;在教授方面,亦可以分工合作,各獻其所長,教學也自有精進矣”。 科學研究方面,1928年制定《南開大學發(fā)展方案》。該方案總結了南開效法外國教育的經驗與教訓,并針對當時大學教育大半“洋貨”化的情況,明確提出南開要“土貨”化。所謂“土貨”化,“乃關于中國問題之科學知識,乃至中國問題之科學人才。吾人為新南開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國’、‘服務中國’二語。吾人所謂土貨的南開,即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的大學”。 方向明,決心大。各項研究工作活躍起來。1927年成立的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在何廉教授領導下,從天津物價的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入手,進而編制各種物價指數,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1932年,在張克忠教授領導下,成立南開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主要研究解決我國化學工業(yè)生產中的現實問題,受到工商界的好評。張伯苓和他的南開同仁們,為探索切合中國國情的教育道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到30年代,南開大學已經發(fā)展成一所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名的高等學府。(梁吉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