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質(zhì)是幫助人們將他們的(腦海中)隱性的聯(lián)接和圖式(原文是Schema,圖式這個概念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來的,是指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網(wǎng)絡。另外,圖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認知結構)外化,并以慢動作來解構它們,并重建新的神經(jīng)通路聯(lián)接。這使來訪者能夠重新塑造他們對過去的回憶,擁有當下的新體驗,并在未來能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 在這個治療過程中,咨詢師要對來訪者當前的圖式有非判斷性(nonjudgmental)的尊重。非判斷性是一個對心理咨詢師相當重要的技能,就是不對來訪者的敘述做出任何道德、道義、倫理上的判斷,在佛教中觀音菩薩的臉就是非常平和,不帶有任何判斷性。 依戀理論在這里很有用,因為它為咨詢師們提供了一種方法來讓人們看到來訪者敘事模式的預言性質(zhì),這樣他們就可以將新故事嫁接到一個更合適的“砧木”上(指嫁接繁殖時承受接穗的樹樁)。 *注:最后一段話是指咨詢師如果了解了來訪者的依戀模式,那就他就會預先判斷出來訪者的敘述風格,譬如回避型依戀風格的人的敘述充滿了指責和批評,還有回悔;而焦慮型的敘述風格則是焦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