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比較文學,通常人們的第一反應(yīng)是:文學的比較。因為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人們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于是“比較文學”很容易就被人們理解為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文學研究的意思。這樣來理解比較文學,實在是一種誤解,比較文學不是文學的比較。 比較方法不過是人們用來鑒別失誤的優(yōu)劣真?zhèn)?、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質(zhì)的一種普遍使用的方法,是任何嚴肅的科學研究都離不開的方法,并非比較文學的獨創(chuàng),也非比較文學所專有。比較文學并不等同于文學比較,并非任何運用比較方法來進行的文學研究,都是比較文學。實際上,比較文學的“比較”,有兩層含義:一是跨越和溝通國家、民族的界限,進行文學之間的比較;二是跨越和溝通文學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進行的比較研究,才是比較文學。由此可見,比較文學的真諦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其本質(zhì)在于它是一種跨界限(民族、國家的界限和學科界限)的文學研究。下面我以曹禺的《雷雨》和古希臘悲劇意識的比較作為例子來進行說明。 《雷雨》一問世,立馬震動整個文壇,一躍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甚至被認為是“中國話劇現(xiàn)實主義的基石”?!独子辍窂V泛地吸收了西方戲劇的優(yōu)點,其中明顯受到古希臘戲劇“命運悲劇”的影響;作者曹禺出于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種悲憫的情懷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通過兩個在倫理血緣上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家庭,剖析了社會和歷史的深重罪孽,成功地展現(xiàn)了20年代中國帶有濃厚封建性色彩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中各種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為中國現(xiàn)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劇。 曹禺為《雷雨》作序時做了一番解釋,“這篇戲??連綿不斷地若有若無地閃示這一點隱秘——這種宇宙里斗爭的‘殘忍’和‘冷酷’。在這斗爭的背后,或有一個主宰來使用它的管轄。這主宰??希臘的戲劇家們稱它為命運??因為它太大太復(fù)雜?!惫粝壬苍?jīng)說過:“作者所強調(diào)的悲劇是希臘式的命運悲劇?!?nbsp; 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曾表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化。悲劇中描寫的沖突往往是難以調(diào)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遭遇失敗。在《雷雨》中,曹禺同樣強調(diào)了這種悲劇命運的冷酷和強大,力圖使之達到古希臘悲劇式的戲劇效果,使之染上“宿命論”的色彩。盡管劇中人魯侍萍、四鳳、周萍、繁漪等都曾經(jīng)極力與自己命運抗爭,可是到了最后始終沒辦法逃過覆滅的命運,從中透露出一種宿命的意味。劇中人不時地把自己的遭遇歸結(jié)為命運的作怪:魯侍萍回答周樸園的問話時悲憤地說:“命!不公平地命指使我來的”;雷雨當天的變故使周樸園疲憊地對周萍說:“有些事簡直是想不到的,天意很——有點古怪?!睙o論劇中人物如何努力,結(jié)局依然會證明這一切都是白費的,“宿命”由始至終都在《雷雨》悲劇意識中扮演了最重要的制約性角色。 盡管曹禺的《雷雨》深受古希臘悲劇觀念的影響,然而畢竟所處的時代不同、國度不同,劇作中必定會賦予了一定的時代色彩和民族色彩。身處那個國災(zāi)民難的時代,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曹禺的正義感被激發(fā)出來,使他對現(xiàn)實社會極為關(guān)注?,F(xiàn)實的殘酷令他感到疑惑,大學時代遍讀古希臘叢書,此時的他心中充滿了古希臘悲劇人與命運沖突的意識,借此啟示,帶有濃厚的中國現(xiàn)實的意義的《雷雨》誕生了,還是獨特的中國式的現(xiàn)代悲劇。與古希臘悲劇中到處充斥著英雄主義不同,《雷雨》中的人物并不“英雄”。古希臘所高揚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并沒有感染到曹禺的悲劇創(chuàng)作中,里面只有充滿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卻最終對現(xiàn)實作出妥協(xié)的人物,劇中人的悲劇命運源于那已經(jīng)滲透到他們的思想和生活中去的封建倫理意識。在這種封建道德驅(qū)使下,魯侍萍被驅(qū)逐、繁漪由于無法忍受封建壓抑的周萍與繼母通奸而發(fā)狂??正是封建道德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導(dǎo)致了《雷雨》悲劇的爆發(fā)。因此,《雷雨》帶有濃重的中國時代色彩,有反封建的客觀意義,揭示了造成人生悲劇的時代與社會根源。 總之,比較文學是以跨越為前提,以開放性為特性的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并不是簡單的文學加比較,不能把比較文學等同于文學的比較。 學完,記得簽到哦! 【組隊對抗惰性,一起堅持學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