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比爾·蓋茨又一次在推特上推薦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如果要我送你們每個畢業(yè)生一件畢業(yè)禮物的話,我會選擇這個——我目前讀過的最有啟發(fā)性的書?!?/em> “斯蒂芬·平克證明這個世界正如何變得更好。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卻是真的!當今乃是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時代?!?/em> 比爾·蓋茨推特截圖 我們都知道比爾·蓋茨錢多,其實,他讀過的書也非常多,每年不下數百本。(有錢有閑,還不忘自我提升,活該我流下兩行貧窮的淚水) 作為一個物質精神兩手抓,隨便都能把大部分地球人秒成渣的大神(蓋茨: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按理說口味應該很刁鉆。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這本書,已經被他在公開場合推薦過足足三次(好好的CEO,怎么活躍得像個賣書的)。 剛出版的時候,比爾·蓋茨就在《蓋茨筆記》狂夸“這是我這一生讀過的最重要的書……它不只是一項歷史學術貢獻,而且是一項對世界的貢獻”,并力邀作者斯蒂芬·平克做了一場長時間視頻訪談。 扎克伯格也在Facebook上表示,“這是一本及時的書……幾位我很信賴的人曾告訴我這是他們讀過的最好的書?!?/em> 對于小編來說,這套書就是用科學方法告訴你,“人間很值得”。每當我又覺得“我太難了”,都能在這套書中找到力量。 那這本書到底講了些什么厲害的東西呢? 中信書院·精選新書/好書 每周上新 歡迎關注 本周推出 見識叢書36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暴力為什么會減少 斯蒂芬平克 著 吳曉波 比爾·蓋茨 樊登 推薦 中信出版社圖書 正版書籍 “這也太沒人性了!” “我們應該實行人性化管理。” “人性本惡?!?/p> 關于“人性”的討論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p> 孟子書,“人性本善?!?/p> 荀子說,“人性本惡?!?/p> (我說,就你們儒家有嘴一天到晚叭叭的。) 西方也從文藝復興就開始有人振臂高呼,解放人性!釋放天性! 不難發(fā)現,這些關于人性的學說,都被賦予了太多道德色彩,逐漸變成政客維護階級利益的邏輯起點。 我們不應該把一切都政治化。 從人性本身看人性,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作者斯蒂芬·平克,最厲害的地方在于整本1044頁的書,他想說明白的只有一個點——人性。 圍繞著這個點,斯蒂芬·平克把我們從當下的現代社會一把拉回了原始社會,再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世界一戰(zhàn),世界二戰(zhàn),還有近代發(fā)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從暴力角度全方位解讀了人性。 自中世紀晚期以來的八百年間,發(fā)生了兩個進步:其一是個人的行為越來越受到教養(yǎng)的約束,取代了古代的野蠻好斗,其二是政治秩序越來越穩(wěn)定,并取代了古代的雜亂、相互沖突的諸特權、效忠私人的政治模式。 內在和外在的變化,都在推動著世界和平。(與那個“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的明星倒是沒什么關系) 暴力其實在減少古代人比現代人要暴力得多,我至今都記得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被妲己蠆盆之刑嚇得睡不著覺的恐懼。 雖然正史并沒有相關記載,但冷兵器時代的刑罰真的是花式折磨人——《呂刑》記載的五刑包括:墨刑(往罪犯臉上涂青)、劓刑(割鼻子)、剕刑(斷足)、宮刑(殘生殖器)、大辟(斬首)。寫過《孫子兵法》的孫臏因遭受同門龐涓陷害,而受此刑罰。至于宮刑,流傳時間最為久遠,史學家司馬遷因為李陵求情,而受此刑罰,他悲慟欲絕,甚至想到了自殺。 西方的古人也并不示弱。《圣經》中滿是仇殺、強奸、奴役、屠城和殺嬰的故事;莎士比亞筆下的英國人,動不動就挖眼、割肉,把人做成餡餅;就連兒童讀物《格林童話》里,都充斥著殺嬰、吃人、肢殘和性虐待…… 當然,這些并不足以證明現在的暴力就比古代少。 斯蒂芬·平克在書中用大量的數據資料和上百幅圖表,直觀、量化地對比了古代和現代的暴力程度,他的發(fā)現包括:
所以,斯蒂芬·平克最核心的觀點就是:暴力其實在減少,我們正生活在歷史上最和平的年代。 但我們?yōu)槭裁纯倳J為這個世界糟糕透了呢?有三個原因讓我們夸大了對暴力狀況的認知。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極端暴力事件報道、傳播的速度、廣度都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其次,人類的大腦在估算事件發(fā)生概率時,總是更容易回想案例和圖像。跟老人安然辭世的畫面比,殘暴殺戮的場景更易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再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道德標準在提高,我們對于暴力的容忍度在降低。以前許多被默認的殘暴行為,現在已經越來越無法被容忍。 五種“心魔”和四位“善良天使”那么,人性到底如何?暴力又為什么會發(fā)生呢? 針對這些問題,斯蒂芬·平克用五種“心魔”和四位“善良天使”進行了解釋。 在他看來,人類的本質就是天秤座,一生都在搖擺不定——既有把我們推向暴力、趨向惡的心理機制,稱為“心魔”;同時,也有把我們帶離暴力、趨向合作和利他的心理機制,稱為“善良天使”。 五種“心魔”是: ① 捕食暴力,施暴者完全沒有仇恨等破壞性動機,就像為獲得食物而進行的捕殺或狩獵; ②支配欲,表現為對權威、聲望、榮譽和權力的追求; ③復仇心,這會激起人類的道德沖動,施行報復、懲罰等; ④虐待狂,以他人的痛苦為快樂; ⑤ 意識形態(tài),因為共同的信仰體系而產生的烏托邦式的幻想,為了追求無限的善可以不擇手段地使用暴力。 四位“善良天使”是: ① 共情,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對他人的利益產生認同; ② 自制,讓人能夠預測沖動行事的后果,并相應地抑制沖動; ③ 道德感,將一套規(guī)則和戒律神圣化,來約束和管治認同同一文化的人的相互關系; ④理性,讓人超脫有限的視角去思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追尋改善的途徑,從而引導其他的“善良天使”。 而一般來說,“心魔”和“善良天使”會同時發(fā)揮作用,所以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惡,可以說是既善又惡。 抑制暴力的五種歷史力量既然人性又善又惡,每個人腦袋里的善與惡無時無刻不在battle,那為什么斯蒂芬·平克會認為暴力在減少呢? 他是這么解釋的。“人類內在的天性沒有改變,但是外生的歷史社會力量給“天使”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遏制了“心魔”作用的發(fā)揮,這樣就讓“天使”占據了上風,使暴力呈現減少的趨勢?!?/em> 而這些外生的歷史社會力量,可以總結為五點: 第一是利維坦,就是國家和司法壟斷了武力的使用,這樣就可以化解掠奪性的攻擊,抑制復仇的沖動,避免各方自以為是的自利式偏見; 第二是商業(yè),是各方都可以是贏家的正和博弈,技術進步使商品和思想可以跨越的距離越來越遠,參與的人群越來越龐大,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更有價值,也就不會成為被妖魔化和非人化的目標; 第三是女性地位提高,社會文化越來越尊重女性的利益和價值,提高婦女賦權,能夠有效抑制部分暴力的發(fā)生; 第四是世界主義的力量,例如識字率的提高、交通的發(fā)達和大眾媒體的發(fā)展,都有助于人們從與自己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擴大共情的范圍,接納他人; 第五是理性的滾梯,使得人們認識到暴力循環(huán)有害無益,克制將一己之私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的特權意識,并且重新審視暴力,將其看作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場爭奪勝負的競賽。 你對人性又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你還沒想明白,不如先看看這套大佬都在推薦的書里是怎么論證的,或許能啟發(fā)一些思考。 |
|
|
來自: 無憂8i5q31ii5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