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作者發(fā)表了《重新認識矛盾的同一性》一文[1],該文對矛盾的同一性做出了新的解釋: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就是矛盾雙方的相同或一致,而不是哲學教科書所說的“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拙文認為,在矛盾的演化過程中,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通過一定的方式,由對立關系轉化為同一關系,最后成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真正含義?!巴弧备拍畹谋玖x就是相同或一致,所以拙文的解釋完全符合矛盾同一性的本義,是合理的;但長期以來,這種解釋卻遭到了諸多批評,我國主流學術界認為,這種同一是抽象的和僵死的同一,是“形而上學同一性”。主流學術界還認為,矛盾的同一性是辯證的同一,所以“辯證同一性”才是正確的,而“形而上學同一性”是錯誤的。那么,“形而上學同一性”真的是“形而上學”嗎?真的是抽象、僵死的同一嗎?“辯證同一性”真的是正確無誤的嗎?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辨析。 一、“辯證同一性” 辨析 什么是“辯證同一性”?顧名思義,所謂“辯證同一性”就是從辯證的角度解釋矛盾的同一性。在哲學史上,黑格爾最先區(qū)分辯證的同一性和形而上學的同一性,他認為同一是具體的,是包含本質差別的同一,包含差別于自身的同一,所以矛盾的同一性是辯證的同一性。恩格斯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他也認為同一性自身包含著差異性。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因此事物與自身的同一不是絕對的死板的同一。[2]列寧也認為,矛盾的同一性是辯證的同一性,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同一性。 “辯證同一性”是正確無誤的嗎?它能夠準確地揭示矛盾的同一性嗎?作者認為,事情并不像黑格爾等人說得那么簡單,“辯證同一性”并不能準確地揭示矛盾的同一性,而且還有可能造成邏輯和思維的混亂,導致荒謬和不真。我們?yōu)槭裁催@樣說呢?其理由是: 第一,“辯證同一性”對矛盾同一性的解釋并不符合同一的本義,這種解釋是答非所問。 我們研究矛盾的同一性,首先必須搞清什么是同一?作者在《重新認識矛盾的同一性》中對“同一”概念進行了定義: 與對立和差異一樣,“同一”概念表達的也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本質就是相同或一致。 同一的本質就是相同或一致,那么我們在研究矛盾的同一性時,重點就應該研究矛盾雙方的相同或一致,然而“辯證同一性”卻認為,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就是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那么,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轉化真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嗎?作者在《重新認識矛盾的同一性》中曾進行過探討,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指的是對立面之間的關系,是說對立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是,“關系”與“同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矛盾的雙方確實存在著關系,但“關系”并不等于“同一性“。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依存或相互關聯是矛盾形成的基礎與前提,并不是矛盾的同一性。例如電子與原子核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我們不能說電子與原子核是相同或同一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但我們不能說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是相同或同一的。 矛盾雙方的關系不是矛盾的同一性,那么,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是同一性嗎?作者認為,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轉化只是達到同一的方法或途徑,它并不是同一,所以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還不是矛盾的同一性。例如一個音樂愛好者夢想成為歌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刻苦練歌,積極參加歌手比賽,然而練歌和比賽僅僅是轉化為歌星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練歌、比賽并不等于他已經成了歌星。有成千上萬的音樂愛好者,雖然經過長期“轉化”,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成為歌星,他們與歌星始終也未能達到同一。 通過以上探討就可以看出,“辯證同一性”對矛盾同一性的解釋并不符合同一的本義,這樣的解釋是答非所問。 第二,同一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所以同一就是同一,同一中不可能包含差異和矛盾。 黑格爾等人認為,同一不是絕對的死板的同一,同一性中還包含著差異和矛盾,同一中真的能夠包含差異和矛盾嗎?作者認為,對于事物自身或事物之間而言,確實可以同時存在同一、差異、對立等多種關系,但是,對于確定的對象之間的確定的同一關系,就不可能同時又是差異與矛盾關系,因為同一是一種特定的關系,它是相對確定的東西,同一關系就是同一關系,不可能同時又是差異關系,更不可能同時又是對立關系。假若同一關系中包含了差異或矛盾,那它就不是同一了,而是差異或矛盾了。例如白色與白色是同一關系,白色與黃色是差異關系,白色與黑色是對立關系,我們不能說白色中還包含著黃色與黑色,如果白色中真的包含著黃色或黑色,那白色就變成了黃色或黑色,白色就不存在了,而白色與白色的同一關系也不存在了。 同一、差異和矛盾是三種不同的關系,它們各自具有自己的規(guī)定性,我們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否則就會犯混淆概念的錯誤,就會導致思維的混亂。黑格爾等人認為,同一性中還包含著差異和矛盾,他們沒有看到同一與差異,同一與矛盾的不同,把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 第三,“辯證同一性”違背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有可能導致邏輯和思維的混亂,有可能產生出荒謬和不真。 “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其內容是:在同一思維(即對同一對象所進行的同一方面的思維)過程中,任何一個思想(概念或判斷)其自身是同一的??捎霉奖硎緸椋篈是A,(或A→A),其邏輯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個概念或判斷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亦即保持思維的確定性。[3]假如違背“同一律”,就會導致邏輯和思維的混亂,就會產生出荒謬和不真。 在研究矛盾的同一性時,我們關于同一關系的判斷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保持思維的確定性,決不能在做出同一關系判斷的同時又混入差異關系或矛盾關系,不能對同一種關系同時做出不同的判斷,否則就會導致邏輯和思維的混亂,就會產生荒謬和不真?!稗q證同一性”就是如此,他們認為同一性中還包含著差異和矛盾,這其實是對同一種關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必然會導致邏輯和思維的混亂,必然會產生荒謬和不真。例如白色與白色是同一關系,假如按照“辯證同一性”的觀點,白色中還包含著黃色或黑色(同一性中還包含著差異和矛盾),那就必然會得出黃色與白色、黑色與白色都是同一的這種荒謬的結果。 作者認為,當我們判斷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確定的對象之間確定的關系的時候,必須遵循形式邏輯的原則和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不出現邏輯和思維的混亂,才不會出現荒謬和不真。在認識矛盾的同一性時就是如此,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形式邏輯的原則和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對矛盾的“同一性”(不僅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對立性等也是如此)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正確的判斷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符合實際的,所以它根本不是什么“形而上學”。 有的朋友可能會辯解說,矛盾論依據的是辯證邏輯,在辯證邏輯看來,矛盾完全是正常的,所以矛盾的同一性也應該是辯證的。作者認為,雖然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有所不同,但形式邏輯是人類思維最基本的規(guī)則,是辯證邏輯的基礎,辯證邏輯也必須遵守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否則它就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判斷,就會出現荒謬和不真。例如,我們不能說“ 張三既活著又死去”,“他是一個兇惡的大善人”等等。我們對矛盾的認識也是如此,雖然矛盾確實是現實的存在,但我們對矛盾的認識卻不能是自相矛盾的,我們的思維也不能是荒謬或不真的。并不是說,由于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矛盾,我們的思維就可以違背人類思維的基本規(guī)則,就可以作出自相矛盾的判斷,就可以把“荒謬”或“不真”當作真理。辯證邏輯并沒有顛倒黑白、肆意妄為的權利,它也必須遵循人類思維的基本規(guī)則,也必須遵守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 二、“形而上學同一性”辨析 下面再討論所謂的“形而上學同一性”,黑格爾等人之所以在這種“同一性”的前面加上一個“形而上學”的帽子,目的就是貶低這種“同一性”。持“辯證同一性”觀點的人對所謂的“形而上學同一性”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們認為后者把形式邏輯的公式A=A夸大為世界的基本原則,絕對地看待事物的同一,排斥任何差別和變化,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從而否認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所以這種同一性是抽象的、僵死的同一。所謂的“形而上學同一性”真的是“形而上學”的嗎?真的是抽象、僵死的同一嗎?作者認為,這種批評是沒有根據的,也是難以成立的,其理由是: 第一,雖然任何具體事物都“含有差別和對立于自己本身的東西”,但并不能否認事物具有同一性。 黑格爾等人對所謂的“抽象同一性”進行批評,他們認為任何具體事物都是“含有差別和對立于自己本身的東西”,所以很難說事物是同一的。作者認為,黑格爾等人的觀點是偏頗的,雖然任何具體事物都“含有差別和對立于自己本身的東西”,但并不能否認事物具有同一性。我們以黑格爾本人為例,黑格爾的一生也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少年黑格爾、青年黑格爾、中年黑格爾和老年黑格爾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在黑格爾的身上確實“含有差別和對立于自己本身的東西”。例如老年黑格爾與少年黑格爾相比較,二者既存在著對立關系,例如老和少的對立;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年齡、面目、身材、身體內部器官以及思想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差異。盡管黑格爾身上“含有差別和對立于自己本身的東西”,盡管少年黑格爾、青年黑格爾、中年黑格爾和老年黑格爾各不相同,但是不管如何變化,黑格爾仍然是黑格爾,老年黑格爾和少年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及中年黑格爾都是同一個黑格爾,或者說他們是同一的,我們決不會因為老年黑格爾與少年黑格爾存在著“差別或對立”,就否認他不是黑格爾。同樣的道理,盡管任何具體事物都是“含有差別和對立于自己本身的東西”,但這并不妨礙事物具有同一性。 正確的觀點應該是,一個事物既包含有差別和對立,也包含有同一,而且以同一為主;假若只有差別和對立,而沒有同一,那這個事物就不是這個事物了。假如完全否認事物的同一性,我們就無法準確地辨認事物,也無法區(qū)別不同的事物,我們的思維就會失去確定性,我們的思想也會變成一團亂麻和一鍋糊涂粥。 第二,事物的同一是具體的和現實的,并不是抽象的。 我們所說的同一性,并不僅僅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性,而且還包括不同事物之間的同一性。雖然不同的事物之間確實存在著差異與對立,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同的事物也有可能存在同一。例如這個矛與那個矛、這個盾與那個盾、這個男人與那個男人、這個女人與那個女人、這個工人與那個工人、這個農民與那個農民、這個地主與那個地主、這個資本家與那個資本家之間,就存在著同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復雜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與其他系統(tǒng)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無論是事物自身,也無論是事物與事物之間,不僅存在著差異,而且還有可能存在著對立與同一。我們應該對事物的復雜性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既不能因為存在著差別和對立,就否認同一的存在;也不能因為存在著同一,就否認差別和對立的存在。同一不僅存在于事物自身,而且還廣泛地存在于事物之間,所以同一是具體的和現實的,并不是抽象的。 第三,矛盾的同一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并不是“僵死的同一”。 在本文的開頭,我們就對矛盾同一性的真正含義做出了解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通過一定的方式,由對立關系轉化為同一關系,最后成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通過解釋就可以看出,同一和對立并不是同時存在的,而是通過轉化之后才從對立達到了同一,這就是說,同一是轉化過程的結果。既然同一是轉化過程的結果,那就是說矛盾的同一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既然同一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那它就不可能是“僵死的同一”。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形而上學同一性”并不像黑格爾等人所批評的那樣,它并不是絕對地看待事物的同一,并不排斥任何差別和變化,并不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也不否認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所以這種同一性并不是抽象的、僵死的同一,黑格爾等人的批評也是難以成立的。 三、結論 由于“辯證同一性”對矛盾同一性的解釋不符合同一的本義;由于“辯證同一性”把同一、差異和對立三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由于“辯證同一性”違背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有可能導致邏輯和思維的混亂,有可能產生荒謬和不真,所以它對矛盾同一性的解釋是不準確、不完善的。 相反,所謂的“形而上學同一性”嚴格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把“同一”概念與差異、對立等概念嚴格區(qū)別開來,所以它對矛盾同一性的解釋更符合同一的本義,也更為準確、完善。通過辨析可以看出,所謂的“形而上學同一性”其實并不“形而上學”,我們應為它摘掉“形而上學”的帽子,應對它做出正確的評價。 2015年7月20日于鄭州 注釋: [1] 陳定學:《重新認識矛盾的同一性》,見愛思想—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見中國社會科學網—爭鳴—人文科學爭鳴。 [2][3] 馮契、徐孝通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