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金是日本江戶時期通用金幣之一種。薄圓形。為標準金幣,一枚為一兩。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安土桃山時期雖有鑄造但并未流通。1595年(文祿四年)德川家康征得豐臣秀吉的許可,延清京都的后藤光次(山崎莊三郎)于江戶、駿河始鑄,稱為“武藏判”、“駿河判”,重量為4.7匁(1匁=3.759克)。關原之戰(zhàn)之翌年(1601年),德川氏以慶長金銀確立新貨幣制度,于江戶及京都、駿河等地的金座大量鑄造“慶長小判”和“一分判”(小判的四分之一),作為全國通用貨幣。元祿年間(1688—1703年)改鑄后品質(zhì)惡化,正德年間(1711—1715年)又恢復到慶長水平。元文(1736—1740年)以后,財政困窘,鑄造量減少、成色降低,重量也減輕。那么一兩小判金在江戶時期的購買力究竟如何呢?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兩(小判金)為什么很值錢?根據(jù)資料,可以看出在文化、文政時期的(購買力)。在這時,一個單身男人可以用3兩過上一年不是很奢華的生活。1兩可以買到一個成年人一年吃的大米,日常用品一般很便宜。并且1兩可以說是很大一筆錢了。反正如果是我,這么多東西我一年肯定用不完。但是請留意圖片左下角吉原場代(太夫)其實就是玩兒妓女,一兩小判金才0.6回,這坑爹的價格太尼瑪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