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花/文 尼克/攝影 有了焦慮情緒后,我們該如何緩解呢?下面,我來介紹幾個小妙招,供您參考。 妙招一: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 在焦慮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反應,如疼痛、頭暈、惡心、心慌、出汗、手抖、耳鳴、身體僵硬等。 這時,通過先做身體肌肉拉緊,然后再放松的動作,體驗這種放松的感覺,能減少焦慮和緊張情緒對身體的影響,這種方法就叫做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 操作步驟: 1. 準備動作: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以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好或躺好,摘掉身上的首飾、眼鏡、手表、手鐲等讓你感覺有負累的東西,閉上眼睛,做三個深呼吸,隨著呼吸慢慢變得舒緩,心情也一點點平靜下來。 2. 開始放松:按照從腳到頭的順序,依次收緊-放松腳趾、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后背、肩部、頸部、面部(額頭、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手臂,也可以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進行。當放松到哪個部位時,心中就想象那個部位徹底地放松了。收緊時用時10秒左右,放松時用時15-20秒。注意感受肌肉繃緊和放松時的不同感覺。 3. 注意事項: 每天至少練習20分鐘,最好固定時間練習。 空腹練習,吃太飽或太困時不練習。 采取順從的態(tài)度,專注于當下,把注意力放在肌肉上。 妙招二:觀呼吸 觀呼吸的方法簡單易行,焦慮嚴重或者睡眠不好的家長,可以試一試。隨著觀呼吸次數的增多,你的心會越來越歸于平靜,身體會變得更加柔和,擔心和焦慮不知不覺少了很多。 具體方法如下: 剛開始用鼻子深吸氣,用嘴吐氣,像打哈欠一樣去慢慢的吐氣,爭取誘發(fā)出哈欠。盡可能多吸氣,吸氣時胸腔腹部鼓起來,吐氣盡可能慢,把氣吐干凈。吸氣時可以想像“細嗅花香”的感覺,呼氣時想像“吹桌面上細微的灰塵”的感覺。熟練后也可以只用鼻子呼和吸。呼吸過程中,要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可以數數,也可以想像著吸入的是新鮮的空氣、美麗的花香,呼出的是心中的煩惱、焦慮、憂愁。 注意事項: 時間、場地不限。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晚上練習可以助眠。每天堅持練習效果更好。 觀呼吸時,邊呼吸,邊放松,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放松。 觀呼吸時打哈欠、流眼淚是正?,F(xiàn)象。 不加控制,順其自然。最開始做時,腦子可能會亂想,突然有念頭闖入,不管它,讓它自然地來,自然地走掉即可。 妙招三:輕療愈 《輕療愈》一書介紹的“情緒釋放療法”,是一套結合東方經絡穴位按摩及西方心理學的能量療法,通過輕敲眉頭、眼尾、眼下、鼻下、下巴、鎖骨、腋下、頭頂8個穴位,實現(xiàn)15分鐘快速減壓、消除負面情緒、達到身心平衡。 這套療法操作簡便易行,核心是一個字——敲! 共有8個步驟: 1、找到你的“壓力王事件”同時想幾個詞作為提示語(“壓力王事件”帶來的感受);例如:我很憤怒,胸口堵得慌,因為我對孩子做了那么多,他竟然不領我的情。 2、用主觀焦慮評分(SUDS)為你的“壓力王事件”打分——如果最高為10分,想想你的“壓力王事件”能打幾分,在什么層級? 3、認真擬定一份問題描述語,把“壓力王事件”填進空白處:盡管_____,我還是全然接受我自己;例如:盡管我為孩子做的那些事孩子不領情,這讓我傷心憤怒,但是我全然接受我自己。 4、用一只手的四根手指敲擊另一只手的手刀點(見下圖),同時將問題描述語重復3遍。 6、依次敲擊身體的8個部位,同時大聲說出“壓力王事件”的提示語。每個部位敲擊5~7次。(見下圖) 7、將8個部位敲擊一番后,做個深呼吸。 8、再次用主觀焦慮評分為你的“壓力王事件”打分,檢查效果?,F(xiàn)在你已經完成了第一輪的治療了!深呼吸以后,用0~10分為你的主觀焦慮評分,對比一下第2步時的評分,看看焦慮是否有緩解。 9、重復以上步驟,或尋找其他“壓力王事件”再進行治療。 以上步驟可以重復做5輪、10輪甚至更多輪,按你自己時間和想要的次數、效果來自己決定。 通常有很多人敲著敲著就淚流滿面,這說明壓力得到了釋放;又或者敲著敲著就平靜下來,這是好現(xiàn)象。 妙招四:改變認知 生活中,我們會形成行為方式上的習慣,同樣,我們也會形成思維方式上的習慣,即思維模式。有些思維模式是正面的積極的,它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更好的人際關系,取得更大的成就。而有些我們習慣的思維模式對于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甚至是我們身邊的其他人,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這些有毒的思維模式通常由對我們的現(xiàn)實的扭曲組成,心理學專家稱之為認知扭曲。當這些認知扭曲成為習慣時,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困擾,甚至使我們陷入心理和情緒的困境。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通過改變認知扭曲,從而打破困境。 改變認知扭曲三步法: 第一步,識別認知扭曲。 這時,我們把擔憂的問題以肯定陳述句的形式寫下來。比如:我兒子現(xiàn)在晝夜顛倒打游戲,他以后永遠這樣呆在家里不上學了怎么辦? 第二步,質疑認知扭曲。 試著問問自己這些問題:我們擔憂的事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這種情況發(fā)生的頻率高嗎?如果最糟的情況發(fā)生了,我們能接受嗎? 面對有抑郁癥的孩子,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自殺。我孩子生病后,我曾經問過自己,如果孩子真的不在了,我還活不活?當我想明白答案后,對于孩子的一些行為,我就沒有那么焦慮了。 第三步,用合理認知代替扭曲認知。 經過第二步后,我們能找出扭曲認知的不合理和荒謬之處,當我們能做到從實際出發(fā),客觀地評估現(xiàn)實情況時,自然找到了相應的合理認知,進而用合理認知來取代扭曲認知,從而讓自己逐漸接受現(xiàn)實,走出焦慮。 常見的認知扭曲及應對方法: 第一種:災難化思維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比如孩子生病后,有些家長情不自禁地想:孩子會不會從此就這樣呆在家里,再也不上學了。如果孩子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也不會有好婚姻,那這一輩子就完蛋了。這樣一想,家長就感覺天都要榻了。 應對方法:參見上面講的“改變認知扭曲三步法”,那個例子中的思維就是災難化思維。 第二種:自動過濾 即:像過篩子一樣,自動把正面信息過濾掉,只留下負面信息,過度關注負面信息。 比如:生病的孩子像是戴上了一副特別的有色眼鏡,經過它的過濾,什么東西都變得消極。生病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看不到自己身上任何優(yōu)點。再比如,有人說孩子很善良,孩子就會想到”人善被人欺“,而忽略了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格。 應對方法:學會用積極正面思維去關注人和事。 第三種:非黑即白 比如:很多媽媽會用“好媽媽”“壞媽媽”這兩個標準來衡量自己,孩子病了,就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非常自責。 應對方法:使用百分率或分數值來界定自己。 比如說:“我有30%做得不夠好,但有70%的表現(xiàn)仍然是出色的。”或者:“我現(xiàn)在做到了50分媽媽,我還有50分做得還不夠好。當我學習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后,我相信自己能變成60分媽媽?!?/p> 第四種:過度概括化。 生活中,常常有父母這樣斥責孩子,你”總是“....... 事實上,孩子可能十回有八回那樣做了,還有兩回沒那樣做,卻被家長說成了”總是“。 應對方法:用數字替代描述感受的形容詞。 比如:”你總是上完廁所忘了關燈“改為:”從昨天開始到今天,我發(fā)現(xiàn)你有兩次上完廁所忘了關燈?!?/p> 第五種:放大與縮小 即:要么不合比例地夸大事情,要么又不合比例地縮小事情。通常我們會放大生活中不好的遭遇或感受,縮小自己的優(yōu)點或力量。 如:生活中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覺得自己處理不了,非常糟糕,六神無主。這時就夸大了我們遇到的困難,縮小了我們的力量。 應對方法:停止使用“太可怕了”“我受不了了”“糟透了”這樣的話;同時告訴自己,“我能應付困難”“我能處理得很好”,試著去運用自己的力量,并尋求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