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之后榮歸故里,是古代絕大多數(shù)官員的做法。 然而,晚清三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晚年時沒有榮歸故里,甚至連去世時,都身處異地他鄉(xiāng)。這是怎么回事呢? 先來看曾國藩。 1870年,天津發(fā)生震驚中外的教案,即“天津教案”。直隸總督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處理這起案件。由于在處理案件時,曾國藩持過于軟弱的態(tài)度,幾乎答應(yīng)了法國人的所有要求,遭到朝野的一致抨擊。曾國藩感嘆“外慚清議,內(nèi)疚神明”,被迫離任直隸總督,回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做了兩年,期間,與李鴻章一起,推動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出行,為國家培育了一批批人才。 1872年3月12日午后,曾國藩像往常一樣,在兩江總督署的西花圃散步時,突然發(fā)覺腳麻。一旁服侍他的曾紀澤趕緊將他扶進書房。曾國藩在椅子上端坐三刻,溘然長逝,享年62歲。 再看左宗棠。 1883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那時候,左宗棠正在兩江總督任上。他非常關(guān)心戰(zhàn)事的進展,自告奮勇地奏請赴邊督軍。朝廷考慮到左宗棠已經(jīng)71歲高齡,不宜親自上戰(zhàn)場,就沒有同意他的請求。左宗棠便派遣親信大將王德榜組建恪靖定邊軍,前往前線保家衛(wèi)國。 左宗棠這些行動,與李鴻章拒絕朝廷派他到廣東指揮作戰(zhàn)的命令形成鮮明的對比。 1884年,左宗棠因為眼睛患病,請求回家調(diào)養(yǎng)。但是,中法戰(zhàn)爭的局勢趨于緊張,左宗棠焦慮不安,提前銷假回到京城,任職軍機大臣。當年8月,由于法軍在馬江之戰(zhàn)中全殲福建水師,并破壞了左宗棠一手創(chuàng)建的福州船政局,清朝向法國宣戰(zhàn)。隨后,左宗棠被派往福建前線,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閩海軍務(wù),以圖挽回敗局。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病故,享年74歲。臨終前,左宗棠口授遺折,他感激了朝廷的知遇之恩,深切表達了這次督師南下,但沒有獲得成功的遺憾,國恨家仇,念茲在茲。隨后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nèi)局勢,提出了富強之策,請求及早推行鐵路、礦務(wù)、船炮等政策。最后,表達了對光緒皇帝的殷切期望。 最后來看李鴻章。 晚年時期的李鴻章,是一個“滅火隊員”。哪里需要與外國簽訂和約,哪里就是他的戰(zhàn)場。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出京城,逃到陜西西安。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與慶親王一起與八國聯(lián)軍進行談判。 那時候,李鴻章已年滿77歲。垂暮之年,仍然要被朝廷召來京城為慈禧太后“揩屁股”。這是李鴻章的悲哀,還是大清王朝的悲哀,誰能說得清楚呢? 李鴻章來到京城后,住在賢良寺。隨后,李鴻章與與慶親王一起,與八國聯(lián)軍展開了一場艱苦的談判。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慶親王和李鴻章與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11國公使在《最后議定書》上簽字。 1901年是辛丑年。因此這一份喪權(quán)辱國的協(xié)議被稱為《辛丑條約》。 談判過程中,李鴻章因為壓力巨大,再加上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患了重病。《辛丑條約》簽訂后不久,李鴻章就病逝于賢良寺,時年78歲。 綜上而言,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在世時,都是國家柱石,朝廷重臣,被寄予厚望。哪怕已經(jīng)60歲、70歲,也沒有被準許退休。因此,他們最終病逝于各自的崗位上,還沒來得及榮歸故里。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
|
來自: 昵稱52776266 > 《熱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