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黃龍的鈣華池群, 宛如一條巨龍靜靜盤踞在黃龍溝中, 殊不知這樣天然的鈣華景觀的形成, 要經(jīng)歷沉淀、固結、溶蝕、切割、遷移、坍塌、再沉積等 漫長復雜的交互過程,耗時萬年之久。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鈣華大量沉積階段 1萬年前,因冰川退縮及流水侵蝕作用,望鄉(xiāng)臺斷裂帶處溝底出露泉水,富含鈣離子的泉水大量溢出,鈣華開始大量沉積。 沉積、溶蝕作用并存階段 鈣華沉積過程達到一定厚度,隨著水文地質條件的改變,水量重新分配,由地表漫流與鈣華沉積,轉向局部產生鈣華地下孔隙流,使鈣華沉積與溶蝕作用并存。此階段一些喜堿植被開始生長。 動態(tài)平衡階段 早期鈣華池消亡的同時,新的鈣華灘、盆、池在消亡鈣華池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在堿性植物的作用下形成了新的鈣華景觀,改變了單一的白色或淡黃色鈣華灘涂的景觀,逐漸呈現(xiàn)一種緩慢的鈣華沉積與溶蝕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 破壞消亡與重組階段 鈣華經(jīng)過水流溶蝕、切割、搬運作用,形成地下水通道,地表水漏失導致鈣華失水。早期鈣華灘被地表水切割成為溝谷兩側的殘留物,失去了鈣華池盆再造能力。局部地段地下水中鈣含量很高,在天然或人工干預條件下新的鈣華池盆仍可再生。 黃龍溝水源屬中性至偏堿性水,其鈣含量僅能保持動態(tài)平穩(wěn)。黃龍目前可能處于動態(tài)平衡階段與破壞消亡與重組階段之間?,F(xiàn)今的重新再分配階段是鈣華地下溶蝕速度大于鈣華沉積速度的衰變階段。 今天美麗的黃龍, 彩池斑斕,池水晶瑩剔透, 綠樹藍天倒映池中又增加了彩池的夢幻, 鈣華瀑布流水潺潺, 銀白的水珠經(jīng)鈣華壁飛濺而起。 游覽在綠水青山間,徜徉在美好之中, 黃龍地面巖溶每年的平均生長速度僅僅為3毫米, 文明旅游,保護鈣華景觀 黃龍鈣華景觀來之不易,鈣華體僅以3毫米/年的平均速度緩慢生長,且鈣華體本身厚度不大,十分脆弱,外力作用下極易遭到破壞,請廣大網(wǎng)友在黃龍景區(qū)游覽時做到:不吸煙、不戲水、不亂丟垃圾、不下游覽棧道拍照、不踩踏鈣華地帶。 攝影:姜躍斌、Alice小夏 旅游小貼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