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機,字仲景(約公元 150? 219年),南陽涅陽 (今河南南陽鄧具)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張氏“勤求古訓”、“搏采眾方 ” . 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實踐 , 《傷寒卒(雜〉病論》十六卷,倡導傷寒六經(jīng)辨證和雜病的八綱辨證原則 , 發(fā)展了中醫(yī)辨論治理論,提出了針灸治療傷寒雜病的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對后世影響較大。他的著作經(jīng)晉代王叔和的編次,又經(jīng)宋代高保街,孫奇,林億等人的校正,成為現(xiàn)在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二書不僅被后人推崇為經(jīng)方的鼻祖,而且關于灸療的記載也是寶貴的文獻,書中論火灸者有27條,內(nèi)容既有可灸或禁灸的記哉,也有誤灸造成壞癥、變癥,應用救逆法治療的經(jīng)驗,因此,這些論述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指導后世的灸療臨床有重要的意義?!瓣栠€宜針,陰證宜灸”的主張,對后世醫(yī)家有深遠影響, 一、陰盛陽虛可灸 仲景在其著作中,對灸法的施用范圍,充分體現(xiàn)了陽盛陽虛可灸的原則。急性熱病早期,以實熱為主,不宜灸療,及至三陰,多屬虛寒或真陽衰竭,特別是對脈搏(甚至無脈)、四肢厥逆等急重癥候 , 灸之尤宜。這一原則, 長期為歷代醫(yī)家所遵循。所論炙療適應證有九條,其中《傷寒論》七條,《金匱要略》二條: 1、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傷寒論》292條). 解釋:此條論少陰病,陽氣巳微,今吐利交作,陰液又傷,終因經(jīng)氣未絕,可借灼艾以通其陽。龐安常云:“腎之原出于太溪,藥力尚迓,惟急灸其原,以溫其臟尤可挽其危”。 2 、少 陰 病 , 得 之 一 二日,口中和 , 其背惡寒者 , 當灸之 , 附子湯主之(《傷寒論》304條〉。 解釋:此條為少陰病之偏于陽虛者,“當灸之”仲雖未言其穴,常器之云:“當灸膈俞、關元俞、背俞笫二行”。 3、少陰病,下利,脈傲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傷寒論3 325條>, 解釋: 本條論述少陰虛寒下利 , 陽虛氣陷的證治。 本條為少陰病篇最后一條 , 以灸法收尾 , 一 則提示臨證治病當注藥 、 針 、 灸 并用, 二則提示灸法最為方便,易取而求效甚速,進而說明少陰病當灸 . 4.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聯(lián)陰,厥不還者,死(《傷寒論》343條) 解釋:本條論述厥陰病陰盛陽亡的危候。在此危急之時,當急用灸法回陽為先?!熬呢赎帯?·常器之云* “灸太沖穴,以太沖二穴為足厥陰脈之所注?!?/p> 5.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傷寒論》349條) 解釋:“促”是陽脈,“厥逆”是陰證,陽欲勝陰而力不及,故治療以溫灸通陽。 仲投未言灸穴,后人理解為當隨其癥而選之,多主張選用關元、氣海等穴。 6.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啳 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傷寒論》362條)。 解釋:下利而手足厥逆,為真陽衰竭,瘋極危重,急宜取大艾炷重灸,若灸后仍手足不溫,脈搏不還,在這種情況下再發(fā)生微喘,是腎不納氣之表現(xiàn),預后不良。 . |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