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隋唐以后,隨著人們知識的豐富和社會的發(fā)展,月亮不再是人們心目中高不可及的圖騰,而是更加貼近傳說的嫦娥、玉兔等可賞可玩的奇觀,與之相關的民間習俗和華章麗句也就隨之大量出現。 賞月 中秋佳節(jié)文人雅聚,賞月吟詩,乃是一大快事。月夜泛舟湖上,又別有情趣。唐代詩人裴夷直曾于中秋之夜作《同樂天中秋夜洛河玩月》: 清洛半秋懸璧月,彩船當夕泛銀河。 蒼龍頜底珠皆沒,白帝心邊鏡乍磨。 海上幾時霜雪積,人間此夜管弦多。 須知天地為爐意,盡取黃金鑄成波。 一輪圓月高掛于空中,月光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清澈見底,泛著銀光,綿延到天際,與天空渾然成為一體。在如此美景之中,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吟詩賞月,把酒言歡,那種豪情無以言表。這首詩描繪了中秋之夜人間的美景,把當時中秋之夜泛舟賞月的喜悅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這足以說明中秋在人們心中,特別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之高。 拜月 民間信仰認為月有月神,因此中秋節(jié)民間有拜月的風俗。拜月與賞月不同,賞月是娛樂,拜月則是信仰。唐宋以前,有關拜月的記載甚少,唐宋之后拜月之風盛行。清朝方元《都門雜詠》詩云: 中秋月色凈無暇,灑掃庭前列瓜果。 兒女先時爭拜月,擔邊買得兔兒爺。 由此詩可以看出清朝拜月習俗依然盛行,而且增加了新的形式。當時的人們,拜月要打掃庭院,預備瓜果等供品,還要準備兔爺兒。“兒女先時爭拜月”一句體現了人們對中秋拜月風俗的尊崇。 觀潮 賞月拜月之外,觀潮也是中秋節(jié)節(jié)日風俗之一,但是,觀潮的區(qū)域性很強。唐宋時,中秋時節(jié),錢塘觀潮已經相當盛行。南宋詞人史達祖有觀潮詞《滿江紅》: 萬木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有物揩磨金鏡凈,何人拿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 此詞既言月又言潮,抒寫了中秋夜潮的雄奇壯觀,以及明潔澄澈的意境,表現了詞作者中秋月夜觀潮的獨特感受。由此類詞可以看出宋朝的人們是何等的熱衷和醉心于中秋 觀潮。 |
|
|
來自: 讀萬卷書破萬里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