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的歷史精神,歷史邏輯是怎么樣形成的呢? 在老子、孔子之前的中華文化已經(jīng)蔚為大觀了,即使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只要從老子、孔子的思想就可以推斷出前面文化的偉大。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中華文化的發(fā)起人物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召這些人文始祖,我們?nèi)绾蝸硗ǜ羞@些歷史人物,他們有什么樣子的精神思想呢? 首先,這些中華人文始祖都是政治領袖。 他們有自然恐懼,有肉體欲望,這是當然的,他們和普通人的不同在于他們要教化和領導部族,領導百姓去戰(zhàn)勝自然恐懼,戰(zhàn)勝同類中的敵對方,那么他們的責任和擔當性必然充沛在他們的心胸之中。他們心中,有天有地,有百姓。 作為領袖,文化由他們發(fā)出,他們思考問題總是群體性的,鄧曉芒教授說,中國文化中缺乏個體生存動力,就是如此。 中國文化是一種群體觀,這是由文化的人文始祖的意識決定的。這些文化始祖作為部落領袖,思考問題的一個出發(fā)點就是帶領群體去對抗,去發(fā)展,就需要犧牲部落個人的自由,實現(xiàn)整體部落的大自由。 這當然是中國文化一個起始點的限制,不追求個人的自由動力,追求整體的自由力量。 還有一個限制,就是內(nèi)在性的限制。 作為部落首領,雖然來自天地自然的威脅存在,但那是普遍于人類的,作為領袖,主要考慮是內(nèi)部的治理和教化,以應對同類的威脅。 這種向內(nèi)看的傳統(tǒng)也有別于西方向外看的傳統(tǒng),西方人向外看,看到了自然,研究客觀世界,中國人向內(nèi)看,看到了人生,研究生命的主觀世界。 而且,作為部落領袖和圣人,他們的教化主要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完全以身作則來帶動部落發(fā)展,其主觀精神是“不言之教”,又形成了中華文化傳播的一個習慣,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輕言重意,不求甚解,這是主觀性文化的一個特點。 這就是中國文化在起始點的歷史邏輯,沒有客觀的必然,只有主觀的理由。 這種歷史精神和邏輯一旦確定,就會成為一種文化習慣,形成文化傳統(tǒng),鑄就一個民族的文化邏輯和文化精神。 中國人的文化慣性就是內(nèi)在看待人生,所以中國人就主觀性地發(fā)展起了關于生命的哲學。這個生命不僅僅是人的生命,也是天地萬物、宇宙大同的生命,不是“小體”生命,而是“大體”生命。 這是中華文化歷史的限制,但是任何限制,同時也是一種超越,這是辯證的邏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