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6月l6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現(xiàn)坐落于徐匯區(qū)湖南路105號的上海交響樂團。至此,這個我國乃至亞洲地區(qū)歷史悠久的交響樂團,上海乃至全國重要的音樂藝術(shù)團體,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是1879年創(chuàng)立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管樂隊,又稱工部局交響樂團。1922年,該樂隊擴大為管弦樂隊,改稱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由意大利著名音樂家帕奇擔任指揮,曾獲得“遠東第一樂團”的美譽。上海解放以后,樂團由上海市軍管會接管,并更名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響樂團”。接管之后,樂團以黃沅為軍代表,桑桐為聯(lián)絡員,黃貽鈞和譚抒真負責日常工作。 建國初期,受政治觀念和文化慣習的影響,一部分人將西洋交響樂視為“文化侵略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上海交響樂團又是一個國際性較強的組織,樂手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國人。所以,一些人對上海交響樂團是否還有繼續(xù)存在的必要提出了疑問。幸運的是,在陳毅市長的支持下,上海交響樂團最終得以保留。1954年1月,上海文化局所屬的四個音樂團體:交響樂團、合唱團、民族樂團和管樂團正式合并組建“上海樂團”,由賀綠汀出任團長。1956年12月“上海樂團”宣告撤銷,各樂隊分別建團,上海交響樂團再次劃歸上海市文化局直接領導。 在新中國建立至今的70年間,上海交響樂團為我國交響樂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它不僅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批知名的音樂家,同時還幫助兄弟省份建立了交響樂團(隊);它不僅促進了交響樂在我國的普及,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在交響樂方面的國際交流。 現(xiàn)坐落于徐匯區(qū)汾陽路20號的上海音樂學院,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音樂學府之一。它的前身是創(chuàng)立于1927年的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院首任院長為著名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國立音樂學院建立之初,校址設在陶爾菲斯路,即今南昌路。此后經(jīng)歷了多次搬遷,先由南昌路遷往汾陽路19號和復興中路桃園村,1935年又遷至江灣。上海解放以后,音樂學院更名為國立音樂學院上海分院,后又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由賀綠汀擔任院長。1954年5月,校址由江灣遷入徐匯區(qū)漕河涇薛家宅。1956年,學校最終定名為上海音樂學院。1958年,在賀綠汀院長的大力推動下,上海音樂學院由漕河涇遷往汾陽路20號現(xiàn)址。 作為我國第一所教授現(xiàn)代音樂的高等學府,上海音樂學院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得益于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雄厚的教學實力,該校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家,如黃貽鈞、李德倫、陳傳熙、周小燕等。賀綠汀、丁善德、郎毓秀、冼星海等人也曾在這里學習。此外,一批世界著名的樂章也誕生在這里,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贰⒔豁懬堕L征》、管弦樂《紅旗頌》等。 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音樂學院)學生正在漕河涇新校區(qū)琴房練琴 “上海之春”既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jié),也是上海音樂舞蹈文化的重要品牌。這一活動起源于1959年舉辦的“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1960年5月更名為“上海之春”后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1958年秋季,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向全校發(fā)出“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作,以優(yōu)異的成績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號召。1959年5月27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上海音樂學院舉辦了“上海市音樂舞蹈展演月”活動。在這次展演月上,當時年僅18歲的小提琴手俞麗拿,首次演奏了由何占豪、陳鋼合作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獲得巨大成功,同時也使“上海音樂舞蹈展演月”聲名鵲起。在這一基礎上,受捷克“布拉格之春”音樂節(jié)的啟發(fā),當時的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丁善德提出了舉辦“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的構(gòu)想。這一提議得到了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黨組的批準。1960年5月,第一屆“上海之春”正式舉辦。 1960年至1966年,“上海之春”一共舉辦了七屆。改革開放后,“上海之春”重新恢復。2001年,“上海之春”與“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jié)”合并組成“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這一音樂節(jié)每年舉辦一次,4月28日拉開帷幕,5月18日閉幕。在為期3周的演出時間內(nèi),“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為上海市民和海內(nèi)外來賓獻上一場場音樂舞蹈文化的饕餮盛宴。目前,“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已成為上海音樂舞蹈文化的重要品牌。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在第一屆“上海之春”進行表演 供稿:區(qū)委組織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