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哲學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期在德、法等國流行的一種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征的哲學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質和意義作為全部哲學研究的出發(fā)點,進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認識和實踐,特別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歷史和文化,以至人與周圍世界(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換言之,由對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對整個世界的揭示。 1 狄爾泰“生命”:泛指人類個人和集體生活的整個范圍,包括它們的表現、創(chuàng)造以及人類的社會組織、文化成就,人心向內與向外的一切活動等等。 “客觀精神”:個人對歷史的理解必須在客觀精神的廣闊境遇中才能完成,所謂客觀精神,又稱之為“生命的客觀化”,它包含語言、習俗、生活的每一形式或風尚、家庭、社會、國家和法律,乃至藝術、宗教和哲學。個人是客觀精神的普遍特征的承擔者,既是歷史的存在,創(chuàng)造著歷史,同時又理解著歷史。 2 柏格森柏格森的兩種時間: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時間。一種是真正的時間,即生活和具體的時間;另一種是科學的時間,即度量的和抽象的時間。綿延就是“真正的時間”,它是純粹的,不摻雜任何空間要素。而科學的時間則受空間概念的影響。真正的時間是形而上學的對象,而科學的時間是理智為適應人們生活目的的需要而構造出來的。 綿延:綿延難以用語言表達,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里感受和體驗著它。綿延作為真正的時間是質的過程,即質的連續(xù)不斷的變化,沒有明顯的界限和分離的跡象,沒有任何人為的、量的因素滲透進來,是純粹異質性的,是內在的、心理的過程。絕對的運動、真正的時間或純粹綿延,它們是一回事。只有在自我意識中憑直覺才能把握它,因為它本身即是心理過程,意識之流。純粹綿延:人們內心所體驗到的純粹綿延是“真正的實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本體,而是不可分割的質的變化流,是變化本身。 兩種“自我”:一種是與環(huán)境有關的自我,這是當我們的意識關注著行動、因而也關注著廣延性之時產生的;另一種是我們通過內省達到的內在狀態(tài)的自我,是當我們把這些內在狀態(tài)作為活生生的、互相彌漫的東西,作為永遠生成延續(xù)著而不分離的東西來注視的時候產生的。這兩種自我都體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前者是一般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空間里的自我;后者就是由內心體驗到的處在真正時間里的自我,也即綿延。 生命之流:人們內心所體驗到的純粹綿延是“真正的實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本體,而是不可分割的質的變化流,是變化本身。真正的自我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自我的意識狀態(tài)也不是靜止不變、彼此分離的狀態(tài)。柏格森強調,自我的意識狀態(tài)是一股不斷持續(xù)的流,這種無載體的生成狀態(tài),無有形之物的運動被稱作“生命之流”。 自由:從空間出發(fā)我們只能看見決定論,但是從綿延出發(fā),能夠得到關于自由的清晰概念。在綿延中,心理現象是無法預知的,它們處在時間之流中,是一個過程的兩個不同瞬間,在這里沒有因果性或規(guī)律性。也就是說,自我的每一瞬間的轉動都是不確定的,所以它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先決條件的支配。于是,我們的人格在成長中創(chuàng)造,又在創(chuàng)造中成長,它有無數發(fā)展的可能性,但理智決不可能把握它??傊杂墒遣豢深A見的,是純粹的自我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的進化”論:生命沖動無時無刻不在創(chuàng)造自身和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由于它本身即是綿延,它就是在不斷進化,這種進化不是從同質向異質的過渡或單純同質的相加,而是純粹的質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質的不斷飛躍?!斑M化是一種不停頓的嶄新創(chuàng)造?!睘榱藚^(qū)別于斯賓塞的機械的進化論,柏格林把這種生命進化稱之為“創(chuàng)造的進化”。 直覺主義:柏格森認為,只有直覺才能把握綿延。直覺是直接意識,是把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這種東西就是綿延、生命。柏格森區(qū)分了理智與直覺。他認為,理智的方法只適用于認識外在的物質世界,但不適用于把握以綿延為本質的生命。理智的對象是空間中的事物,其方法是從整體到部分、從運動到靜止的邏輯分析方法。直覺的方法是直接地、深入內部地通過對內在生命的體驗、領悟來把握綿延。 |
|
|
來自: timtxu > 《心靈、婚戀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