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中,我們對痛風進行了分期,包括:痛風急性發(fā)作期、痛風間歇發(fā)作期、慢性痛風石病變期、痛風日久期。 不僅如此,還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進行了分型,包括:濕熱蘊結證、瘀熱阻滯證、痰瘀阻絡證、肝腎陰虛證。 根據不同時期對癥下藥,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對于不同時期的痛風患者,藥方上應該要怎么使用呢? 一、痛風急性發(fā)作期主要證型為濕熱蘊結證,多表現為四肢關節(jié)突然出現紅腫熱痛,晚上癥狀、高溫時加重,伴發(fā)熱口渴、心煩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以清熱解毒、祛濕通絡,治療可用清熱利濕湯、清痹涼血湯。
·清熱利濕湯 組成:黃柏、蒼術、薏苡仁、萆薢、山慈菇、忍冬藤、車前子......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清痹涼血湯 組成:生地黃、玄參、黃柏、牡丹皮、知母、萆薢、桑枝、忍冬藤、土茯苓...... 用法:水煎服,水煎成400ml,1日1劑,分2次服。 二、痛風間歇發(fā)作期或慢性痛風石病變期多為瘀熱阻滯證或痰瘀阻絡證,常表現為痛風發(fā)作時累及關節(jié)逐漸增大,關節(jié)疼痛明顯,但紅腫癥狀較急性發(fā)作期減輕了一些,關節(jié)處皮膚溫度不高,伴疲倦乏力,舌暗紅或紫暗、苔白膩、脈澀。 治以活血化瘀、益氣通絡,治療可用化痰散結方、益氣化濕湯。
·化痰散結方 組成:制川烏、制半夏、桂枝、白芍、薏苡仁、萆薢、秦艽、灸甘草...... 用法:1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半個月為1個療程。 ·益氣化濕湯 組成:黃芪、白術、蒼術、防己、桑枝、忍冬藤、木瓜、秦艽、知母、紅花......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三、痛風日久期日久多累及腎臟,為肝腎陰虛證,表現為痛風病史長或發(fā)作次數多,局部關節(jié)變形,肢體麻木,行走困難,肢體屈伸障礙,頭暈耳鳴,臉紅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以益氣養(yǎng)陰、補益肝腎,兼祛風通絡,治療可用健脾補腎降濁湯。
·健脾補腎降濁湯 組成:黃芪、當歸、赤芍、川芎、王不留行、雞血藤......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另外,若關節(jié)僵硬、畸形,可加活血化瘀、通絡之藥,如桃仁、紅花、絡石藤、雞血藤等;若痛風石潰破,加半夏、山慈菇等祛痰軟堅、散結通絡之品。 最后,在這里要告訴大家,以上方劑雖然各具功效,但劑量或用法不當也有一定的毒性,且辯證也需通過醫(yī)生判斷。因此一定要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應用,切不可看完本文自行服用! |
|
|
來自: 九五至尊z9aao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