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8月30日的凌晨,蘋果公司終于一錘定音,一則“秋季新品發(fā)布會時間確定”的消息,敲散了無數(shù)人的困意。 當年“喬幫主”的逝世導致了蘋果股價大跌,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疑問:如今的蘋果,還值得成為世人追捧的對象嗎? 問值不值得,無非是對蒂姆·庫克時代的“新蘋果”,產生了戰(zhàn)略和執(zhí)行上的重大質疑。 有戰(zhàn)略卻沒有執(zhí)行,就跟有執(zhí)行卻沒有戰(zhàn)略一樣沒有價值—— 兩者兼顧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的任務。身為管理者,或者說CEO,應該如何出色完成這項任務呢? 一、毫無保留地認知你自己 組織的戰(zhàn)略需要人去執(zhí)行,所以CEO需要熱情、自信與專注,將戰(zhàn)略想法和價值觀念化為行動。 正如喬布斯帶給蘋果產品一種獨特的設計感一般,CEO所獨具的優(yōu)勢,為他們自己提供了一個“個人抓手”。 CEO的“個人抓手”,能幫助他們?yōu)楣径ㄏ聹蚀_的發(fā)展方向,驅動他們每日聚焦業(yè)務、指導戰(zhàn)略、做出各項決策。 之后,CEO就可以開始利用知識與能力,一步步打造堅實的基礎,以此來塑造企業(yè)和組織,并打造管理團隊。 那么,如何找到“個人抓手”?首先,這就需要你——誠懇地評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 比如,對于喬布斯來說,他的“個人抓手”就是他完美的品位。他能判斷出,產品設計應該結合哪種簡約而優(yōu)雅的技術,來為用戶帶來價值。 喬布斯結合了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沃茲尼雅克與蘋果其他工程師、管理者,他將這種審美修養(yǎng)詮釋為全新的產品設計與用戶界面:首先是個人電腦,然后是其他產品和服務,向iPhone、iPad、iPodhe和應用商店等。 在許多方面,喬布斯本來可以是一個藝術家,后來卻成了一個技術企業(yè)家。 喬布斯是在硅谷長大的,他的父親喜歡擺弄汽車和木工手藝,還有許多鄰居在像惠普這樣令人尊敬的工程公司工作,他的周圍不乏工藝大師或是工程大師。 早在高中時期,喬布斯就在思考技術能為人做什么。他認為,如果能夠更加容易地使用技術該有多好。他想打造出足夠簡單、適合多數(shù)人使用的產品。 這種對于實用性的強調,使得他后來將蘋果打造成了一個獨特的企業(yè),為整個行業(yè)設定了簡潔、實用與設計優(yōu)雅的新標準。 在蘋果產品的設計上,喬布斯試圖控制每一個能夠直接觸達到用戶的細節(jié)。甚至在蘋果早期,他還堅持要對電腦里面印刷電路板的外觀擁有發(fā)言權。 但是,一開始的喬布斯對管理企業(yè)等許多方面的知識沒有什么興趣,比如運營與財務。他很自大,后來才認識到他需要這些領域的專家,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你幼時便被人夸贊的能力、經常勝過別人的優(yōu)勢、平日里展現(xiàn)出的才華,都可能是你的優(yōu)點。你所抵觸的、反感的、拒絕的,也很可能就是你的缺點。 不管怎樣,你要發(fā)現(xiàn)它們,并記住它們、接受它們。 二、找到戰(zhàn)略的前進方向 CEO的個人抓手,為組織的戰(zhàn)略和發(fā)展都提供了方向與重點。比如,它幫助CEO確定了自己應該在哪里集中注意力,以及如何進行領導。 信任自己的本能是好事,但也必須要能夠在混亂的信息中穿過,分辨出什么是對業(yè)務真正有意義的細節(jié)。 沒有清晰方向的領導,很容易沉迷于瑣碎的事情中,而瑣事的結果卻對用戶、業(yè)務與組織都毫無裨益。 1.辨別出真正有意義的細節(jié) 由于對軟件的專業(yè)知識是蓋茨的抓手,所以在早期,他追求掌握微軟產品中每個特性的境界。
到了90年代,蓋茨對于編程細節(jié)的掌握仍舊讓公司的工程師們感到震驚。
盡管到了90年代中期,技術的發(fā)展已經超過了蓋茨個人的編程經驗,但他仍然知道要問什么問題,并且很容易學習新的東西。 但測試代碼這項工作,是軟件企業(yè)CEO必須親力親為的事情嗎? 當企業(yè)剛剛成立,并且CEO對技術和客戶擁有最佳理解的時候,可能是這樣的。但隨著企業(yè)的產品組合擴展、技術進步,事情就不是這樣的了。 蓋茨終于意識到了這一點。90年代初,他開始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微軟最重要的產品上。 對于不那么重要的產品,蓋茨不是直接監(jiān)督,而是在每年4月與10月的主要項目評審與規(guī)劃會議上檢驗。 確實,CEO近乎狂熱地關注細節(jié),不僅能夠帶來更好的產品,也能影響企業(yè)的文化與組織能力。 但是,當CEO沉迷于細節(jié)成為一種常態(tài)時,就會因此而做出許多瑣碎的決策。長此以往,CEO將變得極易被瑣事分神,很難做出正確的大決策。 只有那些真正能令用戶滿意、能令業(yè)務發(fā)展、能令組織成長的細節(jié),才是值得CEO去堅持的細節(jié),才是CEO應該去執(zhí)行的重點任務。 2.把握大局 把握大局,與重視細節(jié),也是非常難以平衡的兩件事。 把握大局,意味著CEO要明確企業(yè)發(fā)展的更高目標,以此來決定戰(zhàn)略的方向。 想要做到把握大局,可以參考以下兩點: ① 從頂層提供方向 可見,沒有高層提供方向,戰(zhàn)略的決策和任務的執(zhí)行,都是模糊的和不徹底的。 ② 投入時間學習與思考 投入時間去學習和思考新的知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我們會在跳出公司事務之外的生活中,意外收獲靈感。
這些學習,都幫助了他在設計上找到更多的靈感,在管理者修為上獲得更多的成長。 三、給“有知識”的人以權力 許多CEO試圖自己做很多工作,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優(yōu)秀的CEO學會了專注于幾個關鍵領域和經營杠桿,而將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放權。 他們會建立強大的團隊來負責企業(yè)運營中的大部分工作,只在自己可以增加最多價值的領域,與員工并肩作戰(zhàn)。 為了保證讓企業(yè)中“最佳的頭腦”都去處理重大的工作,優(yōu)秀CEO會深入挖掘自己的組織內部,尋找知識更為豐富的個體,賦予其權力,而不問地位與資歷。 這是因為優(yōu)秀的CEO能較好地辨識出自己的缺點,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找到合作伙伴和同事,來彌補自身不足。 1.找到合作伙伴 每個CEO都應該找到能與自己互補的主要高管,形成親密的合作關系。 比如,史蒂夫·鮑爾默是一個高能量的銷售員與企業(yè)中的“啦啦隊長”,他與蓋茨這個沉思型的、尖刻的“軟件呆子”形成了完美的互補。 蓋茨主要負責戰(zhàn)略與平臺,而鮑爾默負責競爭——打敗其他對手。如果蓋茨沒有和鮑爾默共同掌舵20年,很難想象微軟是否還能取得同樣的成功。 喬布斯則更為依賴他的高管團隊。喬布斯的技能令人生畏,但是范圍有限。正如喬布斯自己對傳記作者所說的:我最擅長的事情是尋找一群有才華的人,并和他們一起做產品。 喬布斯最大的弱點之一就是運營。他對運營方面的問題不感興趣,也缺乏有效管理這些問題的技能。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開始意識到這些對蘋果的績效非常重要,需要尋找強悍的高管來負責。 喬布斯第一次入主蘋果時,完全蔑視運營,甚至覺得任何后勤問題都是無趣的。但是當他再次回到蘋果時,他開始意識到聘用世界級的人才很關鍵——他徹底改變了對運營職能的尊重程度與資源投入程度。 而喬布斯回到蘋果后雇用的第一個人就是蒂姆·庫克,那是1988年。庫克當時的工作是整理公司的制造、分銷和供應鏈系統(tǒng)。 喬布斯后來說:蒂姆和我看問題的方式完全相同,他與我有相同的戰(zhàn)略愿景,我們可以在一個高級的戰(zhàn)略層面互動。 光靠CEO一個人是無法實現(xiàn)完美的,必須找到能和自己互補的合作伙伴,這里所彌補的,是CEO在個人能力或個性上的欠缺。 2.將知識力量與組織力量結合起來 一流企業(yè)雇用一流員工、二流企業(yè)雇用三流員工,每個CEO都想雇用一流的員工。 有時優(yōu)秀的員工,未必需要從外部苦苦尋找。深入組織內部,找到杰出的員工,將他們放到合適的崗位上——能讓他們用專業(yè)知識使公司獲得最大的益處。 所謂杰出的員工,就是在CEO自身的知識和興趣以外的領域,擁有更多知識和興趣的員工。這里所彌補的,是CEO知識或信息上的欠缺。 將傳統(tǒng)等級放在一邊,同等重視員工,才便于CEO獲得新鮮的視角和觀點,收集技術、用戶或者競爭發(fā)生改變的有關信息。 CEO要學會發(fā)掘員工身上的“知識權力”,打破組織中擁有“知識權力”的人與擁有“組織權力”的人之間的壁壘,尊重員工比CEO更豐富的知識。 如果員工只聽CEO的話,那么不管他們多有能力,都會使CEO陷入與公司內部以及外部市場隔絕的危險,使組織中產生一種“封閉文化”。 CEO不僅要賦予權力給“有知識”的員工,還要鼓勵員工互相交流,讓員工間信息自由流動。這是為了讓員工替CEO去觀察公司和市場,為CEO提供更多信息。 結語 今天的蘋果仍處于轉型期。喬布斯為蘋果奠定下了鐵桶江山,而他本人對設計的熱情、對細節(jié)的專注、對蘋果發(fā)展方向的把握,卻正是今日的蘋果遭受質疑的根源。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