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風靈 上一講中,我們談到了門格爾的貢獻,他最重要的貢獻不僅僅是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和價值的效用理論,而是將經濟體系看作一個整體的新方法。在門格爾看來,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由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目的直接或間接地激發(fā)的。市場上任何一件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都取決于其直接或間接地為滿足消費者需要所做的貢獻。最低階的財貨是能直接滿足消費者需要的財貨,生產的過程就是高階財貨轉變?yōu)榈碗A財貨的過程。 顯然,門格爾這種主觀主義的理論,至少在當時,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重要意義。然而,門格爾開創(chuàng)的奧地利學派傳統(tǒng)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又向前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取得了門格爾自己也未曾想到的成就?,F(xiàn)在我們回頭來看,會發(fā)現(xiàn)門格爾的理論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局限。 柯茲納首先表明,他對門格爾思想局限性的認識不同于傳統(tǒng)的看法。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門格爾的需要理論存在不足之處。如我們前面提到,門格爾認為是消費者需要激發(fā)了所有的經濟活動,然而,門格爾并不認為消費者的需要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是每個人顯示自己的偏好,獨立地自發(fā)地追求自身的目標,而是由人的生理構成和心理構成所確定的需要,似乎是客觀且具體的,“完全獨立于人的意愿”。這當然是門格爾主觀主義令人遺憾的不完善之處,但柯茲納的重點并不在此。 門格爾的觀念,即消費者需要決定生產,生產過程實際上是這種需要的一步步從低階到高階的傳遞過程,這確實包含了市場過程理論的萌芽。然而,消費者的需要如何反映為資源配置?在門格爾看來,這似乎是自動地機械地進行的,他沒有認識到企業(yè)家行為的發(fā)現(xiàn)功能,相應地,他認為,每個追求經濟效益的個人實際上充分了解與其決策相關的各種情況,也就是說,他假定市場中的參與者都擁有完全的知識。 就門格爾而言,經濟理論解釋的是“經濟價格”的確定,經濟價格是指在不受錯誤和不完全知識的“病態(tài)”影響的條件下出現(xiàn)的價格。或者可以說,“經濟價格”就是一種理論上“正確”的價格。因為門格爾認為,“錯誤和缺乏知識……很可能導致一些偏差,但這些偏差都是國民經濟的病態(tài)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并不違背國民經濟學法則,就像患病的身體并不違背生理學規(guī)律那樣?!憋@然,門格爾將經濟學的規(guī)律限定在不受錯誤和不完全知識影響的人類活動的范圍之內。在他1883年出版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一書中,門格爾這樣闡述:“因此,至于實際價格一般或多或少偏離于經濟價格,幾乎不需說明?!遍T格爾將這種偏離歸因于多種因素,特別是市場參與者對于他們想要什么和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存在含糊和錯誤,以及關于經濟狀況的不完全知識。 柯茲納認為,如果門格爾的“經濟價格”僅僅是一種抽象理論的話,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因為均衡理論本身也有發(fā)展的空間,可以從理論上探索完全知識的假設到底意味著什么,會產生什么結果。然而,門格爾真的以為市場中的各種價格現(xiàn)象,比如租金、工資和利息,都自動地反映了消費者評價,這其實是誤解了市場的運作機制。更糟糕的是,當門格爾將錯誤和不完全知識當作“病態(tài)”現(xiàn)象時,他描述了對市場運作的一種最不幸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幾講中已經充分探討市場過程理論,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指出,門格爾這種立場的問題所在。市場參與者并不知道什么“均衡價格”、“經濟價格”,或者說“正確價格”。他們都是在自己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xiàn),去利用相關的知識。其中,所謂的“錯誤和不完全知識”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參與者在行動當時并不會認為自己是錯誤的(否則他就不會這樣去行動了),但如果他是基于不完全知識做出的行為,就會留下套利的機會,其他人擁有或發(fā)現(xiàn)了更有利知識的人,就可以以套利的方式來修正這種錯誤,從而更接近供求均衡或供求協(xié)調。因此,錯誤既傳遞信息,也提供激勵,就像是一級級的臺階,鋪就了接近均衡狀態(tài)的道路。如果把這些臺階抽掉,無知是不會自動減少的,市場是不會自動均衡的。而門格爾恰恰就是要排除“錯誤和不完全知識”對市場規(guī)律的“干擾”。 這種對市場運作的“最不幸”理解,為干預主義和計劃經濟打開了大門。門格爾存在某種程度的干預主義傾向,恰恰與他的經濟思想密切相關。本書的第五章談到了這個問題。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見,門格爾雖然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但從今天的奧地利學派的觀點來看,他似乎更接近于以均衡狀態(tài)為基礎的新古典主流經濟學。 實際上,門格爾主觀主義思想的局限性,影響了20世紀初的許多奧地利學者,如龐巴維克、維塞爾和熊彼特等。比如,柯茲納在本章中引用熊彼特的話:“消費者在評價所需求的消費品的同時,也在評價生產這些產品的生產手段。”熊彼特以此反對米塞斯,堅持即使沒有生產要素市場,在計劃經濟中仍然能夠實現(xiàn)經濟理性。哈耶克則認為這種結論“令人震驚”,因為只有在某一個單獨的頭腦既知道對消費品的評價,同時也知道各類生產要素供給條件的情況下,才能夠正確地主張,消費者的評價在邏輯上就包含了對應的生產性服務的評價。可見,熊彼特并沒有認識到,市場是一種在競爭中發(fā)現(xiàn)的過程。由于熊彼特的理論中缺乏市場過程的這種主觀維度,他不但相信計劃經濟不存在計算問題,也認為企業(yè)家的作用是打破均衡(因為均衡是自動實現(xiàn)的),而不是使市場更加趨于均衡,從而無法在市場機制內部為企業(yè)家精神留出一席之地。作為闡述企業(yè)家精神的卓越理論家,這不能不說是熊彼特的一大遺憾。 不過,柯茲納最后分析到,門格爾的方法論特征與瓦爾拉斯、奈特等主流經濟學家不同。門格爾“堅持認為經濟學家尋找的不僅是數(shù)量間關系,還包括經濟現(xiàn)象的本質”。他在1884年的一封信中向瓦爾拉斯發(fā)問:“我們如何通過數(shù)學獲得關于這種本質的知識,如價值的本質、地租的本質、復本位制的本質?”也就是說,門格爾的方法論具有本質主義的認識論特征,致力于尋找事物的可觀察表象背后隱藏的真實。 比如,對于奈特而言,價格理論解釋的就是為什么會存在某種特定的價格。而我們知道,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所對應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因此奈特認為價格是由相關效用和相關成本的相對作用所決定的。而門格爾認為,雖然從長期來看,價格不能無限期地偏離生產該商品的物質投入或者說成本,但價格的本質是它表達了消費者需要的強烈程度。而消費者在決定他應該拿出多少數(shù)量的別的東西去交換他需要的東西時,也就是說他具體打算支付什么樣的價格時,才與其他的環(huán)境條件,特別是與供應可能性有關的物質條件相關。 門格爾關心的是解釋價格現(xiàn)象,而不是價格水平,他一旦確定了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以及解釋這種根本原因如何影響生產和交換發(fā)生的環(huán)境,他認為價格理論的任務就完成了。 與門格爾類似,龐巴維克對利息即資金的價格也有同樣的理解。龐巴維克認為,利息率理論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任何利息率為什么會存在,二是利息率如何決定。但是著名的利息理論家,當然也是主流經濟學家費雪認為只有一個問題,即利息率如何決定。“因為在解釋利息率如何決定時,就已經包含了利息率能否為零的問題了”。龐巴維克對此并不贊成,他特別區(qū)分了“原發(fā)力量”和“決定力量”。并用洪水的例子來類比他的觀點?!爱斘覀兲骄亢樗脑驎r,我們當然不能將為了防止或至少減輕洪水而建造的大壩和水庫列為洪水的原因。但它們是真實洪水水位的決定因素之一”。 我認為,龐巴維克的這個例子非常好。確實,如果有大壩或水庫攔截洪水,那么下游的水位可能完全不會上漲,但我們并不能認為不存在洪水,或者說大壩和水庫是洪水的原因。 就利息而言,是因為對資金的不同需求之間競爭(時間偏好)產生了利息。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利息率可能為零,現(xiàn)在甚至有負利率,但是這些原因并不能解釋利息為什么會產生。同樣地,對于更為普遍的市場價格,是消費者的不同需要之間的競爭(機會成本)產生了價格現(xiàn)象。任何東西不管成本如何,消費者如果沒有需要,就根本不會有價格。只有在談到具體價格是多少時,乃至是不是為零時,才是由需求與供給兩方面所決定的。因此,門格爾和龐巴維克是正確的,他們探求的是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 柯茲納介紹門格爾方法論的本質主義特征,并不是要討論價格或利息的本質,而是提請讀者注意奧地利學派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也就是說,門格爾之后的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尤其是米塞斯和哈耶克,并不滿足于解釋市場現(xiàn)象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比如與均衡狀態(tài)相關的數(shù)量關系,而是致力于研究市場運作究竟是怎么回事,均衡到底怎樣才有可能達到。因此,雖然門格爾本人未能更為深入理解他自己所開辟的主觀主義市場過程理論,但他的傳人卻沿著他開辟的道路不斷前行,最終青出于藍而更上層樓。 這一講我們討論了門格爾的局限性及其本質主義方法論的特征,下一講我們將談談門格爾的經濟政策立場。謝謝大家,再見。(這是我領讀《市場過程的含義》的第九講,點擊下面海報二維碼即可加入。) |
|
|
來自: 霧海中的漫游者 > 《財經商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