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觥籌交錯”,你知道“觥籌”是什么嗎? 搜狐網(wǎng) 2018-08-16 11:34 觥籌交錯,成語翻譯為: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觥籌,指古代的一種酒器和行酒令的籌碼。 逢年過節(jié),朋友小聚,總是少不了“酒”這種氣氛調(diào)劑物,而我國自古以來“酒”的悠久歷史在文化流傳的長河里是不能忽視的。那么,從古至今,酒的容器也是自稱一股小歷史。 然而你們知道古代的酒的容器都有那些嗎?長什么樣子嗎? 尊:古代盛酒禮器,用于祭祀或宴享賓客之禮,后泛指盛酒器皿。 酒并不是一開始就用來大眾宴飲助興的,也是最開始用于祭祀供奉祖先,后來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才慢慢由上至下發(fā)展成為大眾化用品。但在古代,還沒有現(xiàn)代的高潮釀酒手法,還是最原始的用糧食釀造,所以,酒在古代也是價值不菲,所以盛酒的容器也是非常精美。 尊可謂最高規(guī)格的盛酒器具了,一般用在國家祭祀和招待外賓等重大場合里。 壺:古代用以盛酒漿或糧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體,如酒壺、茶壺、油壺、噴壺;也指某些盛固體的容器,如冰壺、鼻煙壺。用作酒器,多為長頸、大腹、圓足。 雖說壺至最后也是平民化,但它的原身也是用作禮器,用來盛酒的,后來因其輕便等有點,用途廣泛至盛別的物品。 爵:古代酒器,青銅制,有流、鋬(pàn)、兩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溫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 到爵,才算是真正的酒杯一樣的小器具直接用來喝酒的。近年來,因其古裝劇的火熱,我們對于古人舉杯掩袖也已了解,但是大家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有沒有仔細觀察過演員們手里舉的酒器到底有幾柱幾足。從幾柱幾足就能分辨出他們拿的是爵、觚、觶(zhì)、角、散了,這里面也是有講究的。 觚:青銅制。喇叭形,細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盛行于殷代及周初。陶制的多為隨葬器物。 觶(zhì):用陶、木、獸角或青銅等質(zhì)料制成。形狀最多,通行者多為圓腹侈口,圈足有蓋。容三升,一說容四升。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角:青銅制,容四升,形似爵而無柱與流,兩尾對稱,有蓋。用以溫酒和盛酒,出現(xiàn)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角由盛酒器發(fā)展為飲酒器。早期的角,細腰、平底、圓足有圓孔,寬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兩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個帶附飾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飲。其整體形狀與爵相似,但無柱,也無便于吸飲的流。角用于盛酒、溫酒和飲酒,同時它又是一種量器。 散:容量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別物裝飾。 ?。杭从y,古代酒器。初用獸角,后亦多用銅、玉、木、陶等制作。青銅制品器腹橢圓,有流及鋬,底有圈足。有獸頭形器蓋,也有整器作獸形的,并附有小勺。容五升,一說容七升。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后世用指酒器。常被用作罰酒。 杯(bēi):桮的簡化字。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zhì)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卮(zhī ):巵的簡化字,一種圓筒狀的有把手和三個小腳的飲酒器。 彝:古代青銅祭器的通稱,“皆盛酒尊,其總名”(郭璞語)。其形狀長方有蓋,器身有觚陵。 卣:古代專門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jù chàng)的青銅酒器。器形一般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有的上下一樣大,像個直筒。卣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鸮(chī xiāo)形甚至虎吃人形的。主要盛行于殷商和西周。在大祭典禮結(jié)束后,用卣把酒灑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 ![]() 罍(léi):盛酒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形制有兩種:一種方形有蓋,有兩耳;一種圓腹,兩耳,器身下部有個鼻,類似大壇子。 ![]() 瓿(bù,舊讀pǒu):小甕,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 ![]() 缶(fǒu):盛酒漿的瓦器。也有銅制的。圓身,大腹,有蓋,腹部有四個環(huán),可用于結(jié)繩提取。 ![]() 豆:一種形似高足盤的盛器,有蓋,也有無蓋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銅制的;豆本是一種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 斗(dǒu):古代酒器。毛傳:“大斗,長三尺也?!标懙旅麽屛模骸叭?,大斗之柄也?!庇械娜苏J為斗與豆通,也是一種盛酒器,不過它是一種容量比較大的酒器。 ![]() 斝(jiǎ):古代酒器。圓口,有流、柱、鋬(pàn,把手)與三足,供盛酒與溫酒用,后借指酒杯。古書中也稱為“散”,其形狀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圓口雙柱,平底之下有三個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圓,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圓柱形的;還有四尖足、帶蓋、呈方形而圓其四角的。斝可溫酒和飲酒,類似現(xiàn)在的大酒杯。 ![]() 盉(hé):是用水調(diào)酒的器具。青銅制,圓口,深腹,三足,有長流、鋬和蓋。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當時舉行大典禮時,喝酒必須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摻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狀一般是大腹、斂口,前面有長流,后面有把手,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來的茶壺。 ![]() 觴(shāng):原指盛滿酒的酒杯,后泛指酒器。后來,觴的意思引申為向人敬酒或自飲。 ![]() 觛(dàn):圓形小酒器。古代禮器的一種。 舟:三種釋義。一是古代祭器。舟與彝、尊與壺、瓶與罍是配套使用的。一說為祭器的托盤。二是酒器。三是指一種像洗而有耳的古器物。(洗,古代盥洗器皿,形似淺盆,多青銅制,或有陶制) ![]() 鐘:鍾的簡化。盛酒器?,F(xiàn)也稱盅,不過現(xiàn)代的盅一般很小,遠比不上古代。另,鍾為容量單位,稱量糧食;作樂器名。 ![]() 鈁(fāng):方形壺,斷面方形,制有蓋和紐、環(huán),為青銅或陶制品。始于先秦而盛于西漢,又稱為。亦指鍋類炊器。 ![]() 钘(xíng):酒器,似鐘而頸長。另為盛羹器。同“鋞”,則為溫器(為食物保溫之物)。 匜(yí):盛水、盛酒器。形如瓢,有流和鋬。 ![]() 罌(yīng):瓶一類的容器,比缶大,腹大口小。為釀酒器。 罏(lú):盛酒的小口瓦器。 區(qū)(ōu):有資料認為區(qū)是商代的酒器,不可考。實應(yīng)為容器(容量單位)。由此可看,古代的盛酒器具講究甚多,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館長經(jīng)常弄混,現(xiàn)在想想也是情有可原??!這么多的種類,也是夠館長喝一壺的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