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朝野僉載》一書中,也有一句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的俗語,叫做“張公吃酒李公醉”。 那為什么古時候,人們要說“吃酒”,而不是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喝酒”? 其具體的原因,已不可考證,但一種說法是,與語言的用詞習慣有關(guān)。 這種說法認為,在先秦兩漢時期,古代漢語中表示“吃喝”的文字,多是用“食和飲”,喝字還未出現(xiàn),或是像“啖”字也多用來表示吃,所以也有“啖酒”一說。 隨著語言慢慢的演化,“吃”字的使用逐漸頻繁,甚至很多時候代替了“飲”,“飲酒”也說“吃酒”,和我們說“吃飯,吃肉”等是一個用法,就像上述唐朝書籍《朝野僉載》里那樣。但語言的演化發(fā)展是持續(xù)的,到后來,吃和喝的使用又慢慢分離,形成現(xiàn)在我們慣用的“喝酒”。 可“吃酒”這種說法,也并沒有完全消失,如果你稍微留意,便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許多方言還保有“吃酒”的說法,但意義稍有不同,有些直接代指“喝酒”,一些只表示“吃酒席”了。 另一種更不可考的說法,是歸因于古時候比較落后的釀酒技術(shù)。根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現(xiàn)代通用的蒸餾釀酒技術(shù)其實在元朝才出現(xiàn),他在書中寫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這樣釀出來的“滴露”酒,才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酒的樣子。 ? 所以在這之前,古人喝到的酒,要么是蒸煮法或用曲發(fā)酵釀制的糧食酒,要么就是果酒,酒里難免有糧食和果品的殘渣。尤其先秦兩漢時期,大多是飲用米酒,而且并不像后世飲酒,會用器具過濾,是把酒和殘渣一起吃掉,所以他們那時喝的酒,和今天我們吃醪糟很相似,也因此有人認為,古人說“吃酒”正是這個原因。 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