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是一首寫農(nóng)村風(fēng)光的詞。從詞的題目看,“代人賦”說明當時有人為作者罷官后的生活擔(dān)憂,詞人便以代友人填詞的方式回答對方。詞人在詞中,表達了罷官鄉(xiāng)居期之后對農(nóng)村生活的流連,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全詞如下: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上片寫景。詞的上片開始寫道:“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边@兩句是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的情景。上句中,詩人用了一個“破”字用得很妙,動態(tài)之感特別強,不但傳神地描寫了桑葉在春風(fēng)的催動下萌發(fā)的景象,而且讓人感到了柔桑嫩芽萌發(fā)的力量和速度。下句“東鄰蠶種已生些”。其中,“些”字意思就是“少”。《廣韻·麻韻》釋為“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體中的部分,有“一些”,“不多”之意。辛棄疾在《漢宮春·立春日》中寫道:“卻笑東風(fēng)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其中“沒些閑”就是“沒有一些空閑”。接著寫道:“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鄙暇洹捌綅徏毑蔌Q黃犢”,意思是說,平崗上,長出了細細的嫩草,黃色的小牛在在平崗上吃著草,不時還昂頭鳴叫。這里,一個“鳴”字很妙,不但寫出了聲響,打破了“平崗”的寧靜,更重要的是描繪出了黃犢吃草時的悠閑神態(tài)。接著的對句“斜日寒林點暮鴉”,詞人用“斜日”、“寒林”、“暮鴉”幾個意象,并用一個動詞“點”字連接,,描繪出了農(nóng)村黃昏時分所具有的夕陽寒秋鳥歸林的景象。 接著詞的下片寫人。詞人寫道:“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痹~人視線放遠,空間拉大。在詞人眼中,那遠遠近近的山,彎彎曲曲的路,很有那山林中有飄揚的青旗,那里有賣酒的人家。這里,詞人突出“山村酒店”,這是別有情趣的。詞人辛棄疾在《丑奴兒近》中就寫過:“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這樣的句子。可以說,“青旗賣酒”是中國古代山區(qū)農(nóng)村特有的“風(fēng)景線”,是行人落腳休息,談天說地的地方。這樣寫,把詞人欣喜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了。所以,詞人在結(jié)尾寫道:“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痹~人看到山區(qū)農(nóng)村還是“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的初春景象,想到此時“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而眼前“春在溪頭薺菜花”,田野溪邊的薺萊花。這些自然之花,在鄉(xiāng)間溪頭自由自在開放,并發(fā)出了濃郁的香味。我們讀到這里,自然感覺到詞人借此有所寄寓。我們通過詞人說“春在溪頭薺菜花”,感受到了詞人對生命力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詞人自己不愿在城中過“桃李愁風(fēng)雨”一樣的爾虞我詐的生活,只是希望求得如同“溪頭薺菜花”一樣的清貧而清靜的生活。 首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全詞就是通過寫景,表達了作者在罷官鄉(xiāng)居期間對農(nóng)村生活美景欣賞,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 其次,抓住意象,表現(xiàn)情感 詞中,詞人抓住了“桑芽”、“幼蠶”、“細草”、“黃犢”等意象,表現(xiàn)了無盡的生命力。 再次,對比運用,理性思考 詞中,詞人將“城中桃李”和“溪頭薺菜花”進行了對比,可以說,其中所蘊含的理性思想是明確的,寓意也是深刻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