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領(lǐng)阿史那都支叛唐,一度攻陷庭州。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突厥別部首領(lǐng)李遮匐也叛唐自立。在此期間,龜茲失守,安西大都護府遷至西州,降級為安西都護府,西域局勢逆轉(zhuǎn),岌岌可危。 ![]() 唐朝平定西域叛亂,裴行儉功不可沒,歷史當(dāng)永遠銘記這位英雄的名字。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人,是一位罕見的文武全才。他本是文職官員,卻又師從名將蘇定方學(xué)習(xí)韜略兵法。蘇定方贊賞他為軍事奇才。他本已升為長安令,但因參與反對冊立武昭儀(武則天)的宮廷斗爭,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背井離鄉(xiāng),建設(shè)邊疆,裴行儉這一去就是十年。這十年間,裴行儉在西州為當(dāng)?shù)剀娒褡隽撕芏鄬嵤?,各族人民都很喜歡他。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唐朝發(fā)動了對吐蕃的全面反攻,總兵力多達28萬人,兵進青海,因不懂軍事的文臣李敬玄眼見副帥劉審禮出戰(zhàn)不利而坐視不救,致使戰(zhàn)局一敗涂地。 唐朝原計劃同時在西域發(fā)動的側(cè)翼攻勢只好作罷。這時裴行儉已奉召回朝,他上書獻計說:“現(xiàn)在吐蕃叛亂氣焰正盛,而我方李敬玄戰(zhàn)敗,目前怎么能夠再在西方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呢?如今正好波斯王死了,王子泥涅師正在長安,不如派遣使節(jié)送他回國繼位,在路過西突厥時,如果能夠見機行事,那么不需要勞師動眾就能夠取得成功”。于是唐高宗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裴行儉為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的特使,另以王方翼為副使兼代任安西都護送波斯王子回國。 這時,吐蕃贊普已死,吐蕃主將噶爾贊然多布在戰(zhàn)勝劉審禮后急欲回國安定局勢,西域空虛。西域兩廂可汗雖已附蕃,可是仍允許唐朝借道過境,并未嚴加防范。 裴行儉稱得上是一位天才軍事家,他對盤踞西突厥左廂、實力強大的阿史那都支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奇襲攻略。 調(diào)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儉到達西州。因為他曾在西州工作生活過多年,所以當(dāng)他到西州的時候,當(dāng)?shù)毓賳T、朋友與熟人都前來歡迎。裴行儉安營休息后,到處對人宣揚:天氣太熱,不能再走了,不如等到秋涼了再上路。阿史那都支派出的密探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他見唐軍數(shù)量不多而且又嬌貴矜持,不像戰(zhàn)斗部隊的樣子,于是放心不加防備。裴行儉又不動聲色地召來安西四鎮(zhèn)的各部酋長,約他們一起打獵,說:“我真的好懷念當(dāng)年在這里打獵的快樂啊,你們誰愿意再陪我去打獵呢?”于是“各族子弟愿從者萬人”,他借機暗中編整訓(xùn)練好部隊,秘密出發(fā)。 幾天后,裴行儉派一路急行軍直奔阿史那都支駐地附近,然后派阿史那都支的親戚代表自己去“問候”阿史那都支。按照禮節(jié)阿史那都支應(yīng)該回訪,他只好帶著五百余人到唐營拜見,裴行儉趁機生擒阿史那都支,并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轄屬各部酋長前來聚會,將他們?nèi)孔カ@。接著,裴行儉日夜兼程,簡選精騎,盡量少帶裝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攻李遮匐駐地的碎葉城(今中亞托克馬克),李遮匐只好束手就降。 歷史學(xué)家們認為,此次裴行儉奇襲阿史那都支的具體行軍路線是從西州所在地吐魯番出發(fā),向西北行軍,穿越烏魯木齊峽谷,經(jīng)過阜康九溝十八坡,到達阿史那都支牙帳駐地附近,猶如大軍從天而降。 裴行儉的行軍路線可參考隨軍著名詩人駱賓王所賦《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 人們可以從駱賓王的詩中想象出唐軍在盛夏以急行軍穿越風(fēng)雪彌漫的北天山的情景。 平定叛亂后,裴行儉押送俘虜返回京師,派遣副將王方翼送波斯王子回國,并派人刻石紀功立于碎葉城。唐高宗完全沒有想到事情會這樣順利,消息傳來,喜出望外,他給予裴行儉高度評價:“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zhèn)湟樱浼媸诙??!庇谑侨蚊嵝袃€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 公元682年,西突厥首領(lǐng)阿史那車簿又煽動十姓部落叛唐,發(fā)兵東攻唐朝弓月城(今伊寧市東北)。安西都護王方翼從碎葉城東救弓月城,在與阿史那車簿交戰(zhàn)中王方翼中箭透臂,帶傷苦戰(zhàn),平定了西突厥叛亂。 審禮諸子自縛詣闕,請入吐蕃贖其父;敕聽次子易從詣吐蕃省之。比至,審禮已病卒,(劉審禮(?—681),唐代將領(lǐng),徐州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人,睿宗肅明皇后的祖父即名將劉德威之子。貞觀年間,官至左騎衛(wèi)郎將,后遷工部尚書、檢校左衛(wèi)大將軍。儀鳳三年(678年)與中書令李敬玄率兵十八萬征討吐蕃,與吐蕃大將論欽陵戰(zhàn)于青海大非川,兵敗被執(zhí)。不久,因傷重死于吐蕃,贈工部尚書,謚曰僖。)易從晝夜號哭不絕聲;吐蕃哀之,還其尸,易從徒跣負之以歸。 上嘉黑齒常之之功,擢拜左武衛(wèi)將軍,充河源軍副使。 李敬玄之西征也,監(jiān)察御史原武婁師德應(yīng)猛士詔從軍,及敗,敕師德收集散亡,軍乃復(fù)振。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將論贊婆迎之赤嶺。師德倡導(dǎo)上意,諭以禍福,贊婆甚悅,為之?dāng)?shù)年不犯邊。師德遷殿中侍御史,充河源軍司馬,兼知營田事。 上以吐蕃為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以息民;或欲嚴設(shè)守備,俟公私富實而討之;或欲亟發(fā)兵擊之。議竟不決,賜食而遣之。 太學(xué)生宋城魏元忠上封事,言御吐蕃之策,以為:“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為首而不及經(jīng)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及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亂哉!故陸機著辨亡之論,無救河橋之?dāng)?,養(yǎng)由基射穿七札,(養(yǎng)由基(?-公元前559年),春秋時楚國將領(lǐng),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周代有養(yǎng)國,后來被楚國滅掉,春秋時為楚大夫神射手養(yǎng)由基的封邑。相傳養(yǎng)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biāo)記的柳葉,并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不濟鄢陵之師,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語有之:"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故選將當(dāng)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今朝廷用人,類取將門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豈足當(dāng)閫外之任!李左車、陳湯、呂蒙、孟觀,皆出貧賤而立殊功,未聞其家代為將也。 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wù),茍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以致理。議者皆云:"近日征伐,虛有賞格而無事實。"蓋由小才之吏,不知大體,徒惜勛庸,恐虛倉庫。不知士不用命,所損幾何!黔首雖微,不可欺罔。豈得懸不信之令,設(shè)虛賞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蘇定方征遼東,李績破平壤,賞絕不行,勛仍淹滯,不聞斬一臺郎,戮一令史,以謝勛人。大非川之?dāng)。θ寿F、郭待封等不卽重誅,向使早誅仁貴等,則自余諸將豈敢失利于后哉!臣恐吐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 又,出師之要,全資馬力。臣請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馬;若官軍大舉,委州縣長吏以官錢增價市之,則皆為官有。彼胡虜恃馬力以為強,若聽人間市而畜之,乃是損彼之強為中國之利也?!?/div> 先是禁百姓畜馬,故元忠言之。上善其言,召見,令直中書省,仗內(nèi)供奉。 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貞王元曉薨。 十一月,壬子,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薨。 十二月,詔停來年通干之號,以反語不善故也。 高宗調(diào)露元年(己卯,公元六七九年) 春,正月,己酉,上幸東都。 司農(nóng)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制度壯麗。上陽宮臨洛水,為長廊亙一里。宮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機導(dǎo)上為奢泰,弘機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請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肅然。(仁杰為魏征第二) 庚戌,右仆射、太子賓客道恭公戴至德薨。 二月,壬戌,吐蕃贊普卒,子器弩悉弄立,生八年矣。時器弩悉弄與其舅曲薩若詣羊同發(fā)兵,有弟生六年,在論欽陵軍中。國人畏欽陵之強,欲立之,欽陵不可,與薩若共立器弩悉弄。 上聞贊普卒,命裴行儉乘間圖之。行儉曰:“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乃止。 夏,四月,辛酉,郝處俊為侍中。 偃師人明崇儼,以符呪幻術(shù)為上及天后所重,官至正諫大夫。五月,壬午,崇儼為盜所殺,求賊,竟不得。贈崇儼侍中。 丙戌,命太子監(jiān)國。太子處事明審,時人稱之。 戊戌,作紫桂宮于澠池之西。 六月,辛亥,赦天下,改元。 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別帥李遮匐與吐蕃連和,侵逼安西,朝議欲發(fā)兵討之。吏部侍郎裴行儉曰:“吐蕃為寇,審禮覆沒,干戈未息,豈可復(fù)出師西方!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師為質(zhì)在京師,宜遣使者送歸國,道過二虜,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鄙蠌闹袃€冊立波斯王,仍為安撫大食使。行儉奏肅州刺史王方翼以為己副,仍令檢校安西都護。 秋,七月,己卯朔,詔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 初,裴行儉嘗為西州長史,及奉使過西州,吏人郊迎,行儉悉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隨,且揚言天時方熱,未可涉遠,須稍涼乃西上。阿史那都支覘知之,遂不設(shè)備。行儉徐召四鎮(zhèn)諸胡酋長謂曰:“昔在西州,縱獵甚樂,今欲尋舊賞,誰能從吾獵者?”諸胡子弟爭請從行,近得萬人。行儉陽為畋獵,校勒部伍,數(shù)日,遂倍道西進。去都支部落十余里,先遣都支所親問其安否,外示閑暇,似非討襲,續(xù)使促召相見。都支先與李遮匐約,秋中拒漢使,猝聞軍至,計無所出,帥其子弟迎謁,遂擒之。因傳其契箭,悉召諸部酋長,執(zhí)送碎葉城。簡其精騎,輕赍,晝夜進掩遮匐,途中,獲都支還使與遮匐使者同來;行儉釋遮匐使者,使先往諭遮匐以都支已就擒,遮匐亦降。于是囚都支、遮匐以歸,遣波斯王自還其國,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葉城。 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yīng)之,眾數(shù)十萬。遣鴻臚卿單于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yè)、右領(lǐng)軍衛(wèi)將軍花大智、右千牛衛(wèi)將軍李景嘉等將兵討之。嗣業(yè)等先戰(zhàn)屢捷,因不設(shè)備;會大雪,突厥夜襲其營,嗣業(yè)狼狽拔營走,眾遂大亂,為虜所敗,死者不可勝數(shù)。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戰(zhàn),得入單于都護府。嗣業(yè)減死,流桂州,大智、景嘉并免官。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命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事泄,上令元軌窮其黨與,元軌曰:“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驅(qū)之使叛也?!蹦霜殮⒓芜\,余無所問,因自劾違制。上覽表大喜,謂使者曰:“朕亦悔之,向無王,失定州矣?!弊允浅⒂写笫?,上多密敕問之。 壬子,遣左金吾衛(wèi)將軍曹懷舜屯井陘,右武衛(wèi)將軍崔獻屯龍門,以備突厥。突厥扇誘奚、契丹侵掠營州,都督周道務(wù)遣戶曹始平唐休璟將兵擊破之。 庚申,詔以突厥背誕,罷封嵩山。 癸亥,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論塞調(diào)傍來告喪,并請和親,上遣郎將宋令文詣吐蕃會贊普之葬。 十一月,戊寅朔,以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高智周為御史大夫,罷知政事。 癸未,上宴裴行儉,謂之曰:“卿有文武兼資,今授卿二職?!蹦顺Y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甲辰,以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將兵十八萬,并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wù)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總?cè)嗳f以討突厥,并受行檢節(jié)度。務(wù)挺,名振之子也。 高宗永隆元年(庚辰,公元六八〇年) 春,二月,癸丑,上幸汝州之溫湯;戊午,幸嵩山處士三原田游巖所居;己未,幸道士宗城潘師正所居,上及天后、太子皆拜之。乙丑,還東都。 三月,裴行儉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長奉職,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 初,行儉行至朔川,謂其下曰: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前日蕭嗣業(yè)糧運為突厥所掠,士卒凍餒,故敗。今突厥必復(fù)為此謀,宜有以詐之?!蹦嗽p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以羸兵數(shù)百為之援,且伏精兵于險要以待之;虜果至,羸兵棄車散走。虜驅(qū)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虜驚走,復(fù)為伏兵所邀,殺獲殆盡,自是糧運行者,虜莫敢近。 軍至單于府北,抵暮,下營,掘塹已周,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將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復(fù)動,行儉不從,趣使移。是夜,風(fēng)雨暴至,前所營地,水深丈余,諸將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div> 奉職旣就擒,余黨走保狼山。詔戶部尚書崔知闞傳詣定襄宣慰將士,且區(qū)處余寇,行儉引軍還。 夏,四月,乙丑,上幸紫桂宮。 戊辰,黃門侍郎聞喜裴炎、崔知溫、中書侍郎京兆王德真并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溫,知悌之弟也。 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衛(wèi)將軍黑齒常之擊卻之。擢常之為河源軍經(jīng)略大使。常之以河源沖要,欲加兵戍之,而轉(zhuǎn)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余所,開屯田五千余頃,歲收五百余萬石,由是戰(zhàn)守有備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