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臨精講 初學書法的人容易使筆鋒扭結形成一個結點,筆力無法通過筆毫順暢地傳達到筆尖、灌注到紙面上。有書寫經驗的人會通過技巧隨時把這個結解開,讓力(墨)順暢地傳達到筆尖,落實到紙面,而不同的解結方式又產生了諸如提按、絞轉、捻管轉指等具體筆法。所有這些技巧的綜合就成為筆法,也就是用筆的實質。 筆的打開 解結的方法是要“側入中行”,把筆打開。以楷、行、草書為例,入筆一般是側入,要想達到線條圓厚的效果,必須要轉到中鋒用筆,由側入轉到中行,即筆的打開。側入轉到中行,有一個關鍵點,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頓挫”。 線條的“圓厚” 臨習《顏氏家廟碑》,要注意線條的物理特性——又圓又厚。這種圓澀厚重、沉厚凝重的線條本質呈現(xiàn)在紙面上,其本身具有體積。所謂厚,即在單位面積里能夠盡可能地均勻注入更多的墨液,讓墨的密度盡可能大,此即包世臣所說的“萬毫齊力”。 顏字結構向外擴,筆毫壓得比較低,線條厚實,寬博與雄強與此相關,我們常說顏字有篆籀氣,也即如此?!额伿霞覐R碑》是“拙”的代表,臨習時要對這個總體特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注意筆法、結構等具體的方面。 現(xiàn)在分析“史”字,它是怎樣把重心往下移的呢?上面“口”比較寬大,把下面的捺畫壓得比較小,臨摹要體現(xiàn)出這樣的對比度,濃烈地體現(xiàn)出原帖的“拙”味。 “馬”字同樣,通過下面的四點,把它寫小、寫緊,造成一種“拙”的意味。 “開”字里面的兩個部件一定要寫小,如果寫大,它的重心馬上就上提了,這種“拙”的意味也就沒有原帖那么足了。 “中”字的豎,給大家的感覺跟常規(guī)不同。豎在“口”上出頭多于“口”下,臨摹時如果寫得相反,則會大大減弱原帖中“拙”的意味。 寫“舉”字,突出“拙”味,往“拙”的方向把它強化。“舉”字下部豎畫的線短,我們可以把它寫得更短一點,上面部分出頭更大、更長一些,我們在臨寫中突出這部分,這樣寫出來的字可能比《顏氏家廟碑》更像“顏真卿”。 綜上,掌握“側入中行”的用筆方法,把筆打開,注重墨密度,寫出圓厚線條,再把握樸拙的結構特征,將字帖特征強化,再去具體到字帖的用筆、結構等細節(jié),這樣《顏氏家廟碑》的臨習效果必然會事半功倍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