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導 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暑熱的天氣耗傷了人體的津液,止于處暑,現(xiàn)在一絲絲涼燥悄然而至,正是秋冬養(yǎng)陰,潤肺養(yǎng)津的好時機。 難道是煮得湯水不適合?還是說秋天其實不適合滋潤補水? 其實都不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滋潤補水方法,補進去都「水」都會變成濕氣了。 喝水就等于補水嗎? 一個成年人的正常含水量約為體重的65%,若我們處于干燥環(huán)境或者長時間處于缺水狀態(tài),通過喝水是可以補充我們正常的體液。 但是,補水跟補津液不同。 我們所指的補水,不僅僅是人體的水分多少,還有涉及我們?nèi)梭w水分的代謝循環(huán),水的量給夠了,但是水液不能運輸?shù)饺?,又或者代謝出現(xiàn)了異常,那也是會造成缺水的。所以,只是喝水并不能完全達到補水的作用。 而津液包含的范圍還大一些,包括各臟腑組織的正常體液和正常分泌物,胃液、腸液、唾液、關(guān)節(jié)液等,還有代謝的產(chǎn)物尿、汗、淚都是津液的范疇。 故曰:汗與小便,皆可謂津液,其實皆水也。 ——《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 在《羅氏會約醫(yī)鏡》也有闡述:「人稟陰陽二氣以生,有清有濁。陽之清者為元氣,陽之濁者為火;陰之清者為津液,陰之濁者即為痰?!?/p> 補進身體的水液,要是陰之清者,方為津液,若是濁水,補到不該去的地方,就會變成痰濁。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滋補? 為何入秋了,滋潤補水容易惹痰濕? 目前處于處暑節(jié)氣,雖然暑氣漸消,天氣轉(zhuǎn)涼,夏秋之際,秋燥漸濃,還有部分暑熱,加上現(xiàn)在日夜溫差大,沿海地區(qū)臺風多雨多濕,如不及時添衣、或者貪涼、飲食不節(jié),平素脾胃欠佳的人容易出現(xiàn)燥氣與濕氣并存的的情況,如大便可以時干時爛,若此時不懂得合理地滋補則容易導致脾胃運載不了,吃進去的水谷精微則變成了痰濕停留在人體了。 所以入秋時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滋補,要根據(jù)自己的脾胃情況判斷,可以適當清補、緩補,否則容易惹痰濕。 滋潤補水的食材,多屬性味甘甜,容易礙胃生濕。那么如何才知道自己脾胃、痰濕情況如何?不妨一起來自我判斷一下,看看自己是否適合滋補? (1)看舌頭舌苔 ① 舌體淡白胖大齒痕 常常提示氣虛不足,體內(nèi)有痰濕,這種情況呢,是可以適當進補的,但是必須以健脾益氣為原則的清補為主; ② 舌苔腐膩 若苔色偏黃,則提示平素胃腸有熱,多見于痰濁化熱證、食積等情況。 若苔色偏白,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不同膩狀粘液,則提示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盛,多見于痰飲、濕濁內(nèi)停等證。若出現(xiàn)上述情況,可能你的滋補進度要緩一下啦,否認容易加重原有情況。 (2)看口干飲水情況 ① 口干不欲飲,或者飲水后容易出現(xiàn)胃部不舒服,如胃脹、打嗝、反酸水的時候,這往往提示你脾胃中有水飲停留,此時就要適當減少進食滋潤補水的食物,要加用一些健脾祛濕的方法。 ② 口干欲飲,但是飲水后不解渴,而且大量飲水或者進食滋陰生津的食物也不能緩解,這時候提示有可能是脾腎陽氣不足,水液不能蒸騰到上焦導致,就不僅僅是津液不足的問題了。 銀耳潤肺,若得其潤,能滋陰不生痰濕 若想要滋補不生濕,銀耳就剛剛好,它潤肺生津,入肺、胃、腎經(jīng),雪燕則可以滋補養(yǎng)顏,兩者容易消化不礙脾胃,不易產(chǎn)生痰濕,適合熬夜加班,皮膚干燥不好的人群,可以不加糖或者少加糖,甜食易滋膩,這樣防止產(chǎn)生痰濕的效果更好。 經(jīng)常熬夜的人容易出現(xiàn)陰分受損,一般補品會上火,唯生長環(huán)境潔凈的銀耳滋潤不生濕。(每天食用5-10g,適量為宜) 白白凈凈的銀耳,連噴灑的水都是18道過濾后的礦泉水,比人喝的高檔多了。 /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言:「秋三月,此謂容平...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p> 秋天了,要把夏天發(fā)散的陽氣、能量、心神都收回來。夏天為什么大多人都沒什么胃口,因為夏天人體陽氣都發(fā)散在體表,出汗,在里的胃腸就顯得寒,相對虛冷,胃腸功能就會下降,沒胃口。 到了秋天,人體的陽氣開始回縮,收斂,胃腸開始慢慢變得溫熱,可以滋補貼秋膘了,所以這時候收斂保護陽氣十分重要。
到了秋天,不收斂的話,體內(nèi)的津液就不夠了,就會出現(xiàn)皮膚滋潤度不夠、毛發(fā)脫落等一系列焦的表現(xiàn)。 焦?jié)M,焦就是指干燥,就是頭發(fā)脆,不滋潤。 同時,我們可以加強呼吸鍛煉,配合靜坐,增強肺氣宣發(fā)肅降以養(yǎng)肺。 還可以按摩足三里、上下巨虛、豐隆、陽陵泉、陰陵泉等穴位,達到健脾生津的效果。 上巨虛及下巨虛取穴:正做屈膝位,先確定足三里的位置,從足三里向下4橫指,在脛、腓骨之間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上巨虛;再下3寸就是下巨虛。
|
|
|
來自: 為什么73 > 《正an個人收藏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