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切的煩惱,根源于人欲望的能力,總是遠遠大于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欲望的實現(xiàn),需要靠我們付出身心能量去交換。欲望過多,身心的能量,永遠有透支的趨勢,無論是何人,無論在何時,減少自己的欲望,都是一件正確的事。 在所有欲望中,食欲是比較大的欲望。食色,性也。不少人用這句話,來證明自己坦坦蕩蕩,并沒有什么錯誤。其實,你錯沒錯,如果自己心里知道,不需要引經據典,更不需要向別人證明。如果自己不知道,你引用經典,那就是在糊弄自己。 食色,性也,不知道這句話,為什么如此出名,說這個話的人,并不知名。他是告子。這個話,收錄在《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jié)》。告子,也許算得上是圣賢,但他不是真正的大圣賢。此話為什么這么有名,因為擊中了人性的弱點。性也的這個性,很多人認為是天性,天性如此,我是順應天性,所以我沒有錯。 這個看法,當然是對的,但只是對了一半。雖然是天性,但天性之下,還有人性,而人性是有弱點的。天性雖然不錯,但人性會犯錯。人人都在講道法自然,但心被蒙蔽了,智慧缺失以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人性的弱點,體現(xiàn)在食色上,會被放大很多倍,甚至成了我們的命門,生死攸關。 講上面的這些,有兩個目的,一是:食色性也,這個認識不對,是飲食錯誤的根源之一,需要糾偏。二是:試著將欲望和養(yǎng)生,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區(qū)分一下。欲望常害人,養(yǎng)生常幫人。嚴格來說,健康也是一種欲望,要滿足健康的欲望,就要減少其他欲望。但有些欲望,經過人性的偽裝,看起來就是養(yǎng)生,需要將它摘出來。 你的飲食,是欲望的成分多,還是養(yǎng)生的成分多,會直接決定你的健康水平。對食物的看法不同,進食方式的不同,將人分成了很多級別。《淮南子》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前面三句好理解,描述的都是事實,后面一句,通常都認為是文學加工,是文字藝術表達的需要,是假的。我以前也這么看,現(xiàn)在看法變了。當然,這個不能深入去說,我并不是宗教人士。 我們國家的人,歷來喜歡聽好話,喜歡說好話,不好的通常不提。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聽起來很好。但有另外一面,一方水土,決定了一方人的缺點。缺碘的地區(qū),容易出現(xiàn)大脖子病。沿海一帶的人,容易得痛風。還有很多例子。 食肉者勇敢而悍,確實不錯,但也容易有各種病。我印象中有個案例,浙江的一位男性,49歲。身高190,體重270。這是勇敢而悍吧。他患有痛風。我問他飲食,他說海鮮是免不了的,還是要吃一點的。大家知道,痛風發(fā)作是很痛的,要忌海鮮,他卻開口就說,海鮮是禁不了的。這是什么呢,這就是少了,食谷者的智慧而巧。他的飲食,欲望的成分多,養(yǎng)生的成分少。 有位讀者留言,說自己幾十年來,一天三餐,按時吃飯,一頓都沒少吃,怎么還是一身的病,覺得自己很無辜。這有兩個錯誤。一是:認為自己的飲食,是對的。實際上,她的這個飲食,未必是對的。二是:認為飲食上沒犯錯,就一定健康。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飲食只是一個方面。 我不知道她的飲食細節(jié),單說一日三餐,未必是對的。我的觀點,對于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來說,一日兩餐是比較合理的。大體力勞動的人,成長期的兒童,也許是例外,但不是一定例外。人人都知道,飲食過量不好,但怎么才算過量,我認為現(xiàn)在的三餐,就處在過量的邊緣。 一日三餐,既是習慣,也是欲望。這欲望,不光是飲食欲望,也有其他的欲望。你其他的欲望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大,你就要多吃,你飲食上的欲望,也會增加。很多人不知道,沒有欲望,你什么都不想干,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你能量不足時的自我保護。沒有食欲,不想吃飯,也是一種保護,是身體出現(xiàn)了問題,不得不停食保護。 拋開欲望不談,就養(yǎng)生來說,人其實需要的東西很少。你吃飯,如果真是奔著養(yǎng)生去的,你真正的細嚼慢咽,每一口嚼36下,吃不了多少,你就會吃飽了。平時吃一碗飯,這么細嚼慢咽的去吃,可能只能吃半碗。那剩下的半碗,就是多的,是過量。身體有大病的人,可以試試。 很多人,養(yǎng)成了三餐定時定量的習慣,這被看作是比較安全的飲食習慣,但其實到了飯點,他并不餓,并不需要進食,為了所謂的好習慣,麻木的去進食,也能吃得下。有時候為了刺激食欲,還會吃各種大菜。這些都是過量。你不餓,就是你的胃酸、膽汁、消化液,沒有分泌,為什么沒有分泌,是一種節(jié)約和保護。那你一吃飯,它就不得不分泌,增加了它的負擔。 如果你每天,都是心平氣和的,你吃不了多少東西,為什么吃不了,因為能量消耗的很少,情緒和心理活動,最消耗能量。當然,心平氣和,也具有欺騙性,身體不好的人,有時也會看起來心平氣和,那這種是屬于心氣不足。 這么說來,很多進食,都是不必要的,是過量的。這就是為什么,治大病第一步,要清積。廢物、廢氣和廢液,都是積食變化而來。這但是,單純改變飲食是不夠的,飲食不能確保你健康,飲食改了,心理也要跟著改。心理改不了,飲食就改不了。 本文由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原創(chuàng)首發(fā),微信公眾號同名! (原創(chuàng):身體自愈研究者,百家號或微信內搜索“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可關注) |
|
|
來自: 身體自愈研究者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