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31 21:06:34 壹筆·作文 如今,人們獲取信息較以往方便了很多,這是快時代的一個表現(xiàn),但我們獲得的信息就一定是準確的嗎? 2018 年 12 月中旬,演員馬思純因在微博分享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讀后感、錯誤引用張愛玲語錄引發(fā)爭論。 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偽語錄、假名言泛濫,暴露出的是當下人們對閱讀、信息的不重視,而其中不少亂用、誤用,在高考作文中也不乏出現(xiàn)。這著實為我們的閱讀,我們的學習敲響了警鐘。 ◆“語錄”的誕生 我最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em> 莫言本人轉(zhuǎn)發(fā)微博稱:“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p> 有時候,覺得自己其實一無所有,仿佛被世界拋棄;有時候,明明自己身邊很多朋友,卻依然覺得孤單……——白巖松 白巖松本人回應(yīng):“沒說過。我沒這么文藝青年。”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獋}央嘉措 這句話實際出自一個廣東姑娘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魯白瑪?shù)某聊贰?/p>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雷軍 雷軍轉(zhuǎn)發(fā)微博說:“這是馬云講的?!?/p>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泰戈爾 2010 年,張小嫻就發(fā)微博表示,這句話實際出自她在 1997 年發(fā)表的小說《荷包里的單人床》。 ◆被“語錄”曲解、斷章取義的原文 人是生而自由的?!R梭 盧梭完整的話是:“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p>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罎U師(活佛濟公) 這只是前兩句話,后面兩句是“世人若學我,如同墜魔道”。 以德報怨?!墩撜Z·憲問》 孔子完整的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指瘛尔溙锏氖赝摺?/em> 實際上,這句話所表達的利己主義思想正是塞林格最想批判的,也是他對主人公遭遇的諷刺。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旯侗瘧K世界》 書中原句出現(xiàn)的情景是,巴黎陷入動亂,無家可歸的人只能躲在陰暗的下水道里。悲慘世界里,反而是城市下面的陰暗角落,透出了人性。而今,這句話卻常被人們用來指導(dǎo)城市的下水道建設(shè)。 貧賤夫妻百事哀?! 肚脖瘧选?/em> 詩句原文為“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痹”疽馐菓涯钔銎夼c自己同甘共苦,非常哀痛。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俗語) 這句話后半句的原句是“無度不丈夫”。全句本意是教化人們心胸寬廣,卻被以訛傳訛,被用來說明不狠辣的人干不成大事。 ◆高考常見“假雞湯”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哈佛校訓(xùn)) 有網(wǎng)友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網(wǎng)站留言詢問:我聽說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墻上可以看到校訓(xùn),請問在哪里可以看到?哈佛大學校圖書館管理員表示:“關(guān)于哈佛大學的校訓(xùn)在網(wǎng)上早已盛傳,尤其是在中國,但我可以證明,哈佛任何墻壁上都沒有所謂的校訓(xùn)。”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鼱柼?/em> 這句話是英國女作家Evelyn Hall總結(jié)伏爾泰的觀點做出的歸納,彼時伏爾泰已去世多年。 素材評析: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網(wǎng)絡(luò)上各種名人語錄泛濫,而直到名人本人出來當面反駁,許多人才意識到這已經(jīng)是一個現(xiàn)象和問題。值得關(guān)注的是,因為一時想不起名言而亂編名言,名人張冠李戴,曲解原文進行議論等問題,也同樣出現(xiàn)在高考作文之中,這值得所有考生警惕。 ◆原因探究 直接原因:舍棄原著而擇媒體 馬思純并不是第一個在文化領(lǐng)域被談?wù)摰拿餍?,還有一些明星,讀錯字音、引錯詩文等。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多誤用、錯用,本質(zhì)上是傳播者并沒有靠閱讀原著獲取知識,而是通過社交媒體。如今我們已經(jīng)無法對在社交媒體上第一個用錯的人進行追責,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地去閱讀原文,摘錄原文。 根本原因: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 + 質(zhì)疑精神的缺失 當信息大量涌入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準確的知識就成了一件龐大無比的工程。要在信息中大浪淘沙,的確較為困難。這是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給我們獲取知識帶來的挑戰(zhàn),而更值得重視的,是快時代人們對知識的忽視和輕視。 不去查證信息的真?zhèn)?,本身就說明這個信息對當事人來說或許并不那么重要。人們也習慣了將自身的情緒非常輕易地交付。還有的人則對許多知識、信息持一種“存在即合理”的態(tài)度,因此不必批判。但實際上,質(zhì)疑精神,恰恰是我們在閱讀、學習中必須堅持的一種精神。求知,求真知,少不了質(zhì)疑精神。 搶分速記: 馬思純用錯張愛玲語錄一事所引起的討論,讓我們非常直觀地看到如今許多人質(zhì)疑精神的缺失。其實不止在文學領(lǐng)域,人們對如今的信息普遍缺乏一種質(zhì)疑精神。相信新聞,但反轉(zhuǎn)新聞層出不窮;相信書本,但獲取渠道處處藏坑。我們不得不質(zhì)問:還有什么是我們可以相信的? 或許答案是,只有自己追尋到的東西,才是值得信任的。獲取信息從來不像我們想的那么簡單,當然更多時候,我們無法身臨其境去求知,這就需要我們逐漸建立起辨別信息的能力,遇事多問多想多思考,守住自己的思想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