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483年,隨著一聲驚天的巨響,位于雅典阿提卡東端的勞瑞姆銀礦挖出了一條新的礦帶。 按照以往的慣例,這筆天外橫財應該平分給每一位雅典公民。 但是那一次,一位叫做地米斯托克利的政客提議,用這筆錢打造一批艦隊,一批200艘戰(zhàn)艦的艦隊。 這個提議掀起了雅典政壇的一場腥風血雨。以亞里斯泰德(高中歷史課本中的阿里斯岱德)為首的貴族派堅決反對這個提議。這些貴族們和地米斯托克利吵得不可開交。 誰也不知道,這次爭吵的結果,將決定這個國家未來一個世紀的命運。 是安安分分,老實種田,繼續(xù)當一個陸地國家? 還是化犁為槳,走向海洋,在大海上尋找自己的未來? 經(jīng)過幾個月的辯論和思考,雅典人民選擇了大海。波塞冬最終戰(zhàn)勝了雅典娜。 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雅典一躍成為希臘海上第一大國。三年之后,在薩拉米斯,地米斯托克利領導希臘聯(lián)合艦隊擊敗波斯海軍,保衛(wèi)了希臘的自由。兩年之后,雅典人建立了提洛同盟,雅典海上霸權就此確立。地米斯托克利也以“雅典海軍奠基人”和“第一個意識到制海權重要性的人”之名流芳百世。 電影《300勇士:帝國崛起》中的地米斯托克利 從此以后,一直到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開打,雅典都是絕對的Mistress of the Aegean Sea。 雅典的海上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其數(shù)量,單雅典一國便擁有多達300艘戰(zhàn)船,這個數(shù)目甚至多于伯羅奔尼撒國家海軍的總和。 其次,是雅典水手的質(zhì)量。 雅典擁有整個希臘技藝最嫻熟的水手。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水手和飛行員一樣,是技術兵種。這個東西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出來的。 因此,在戰(zhàn)爭的前十年,雅典海軍對伯羅奔尼撒海軍有壓倒性,哦不,碾壓性優(yōu)勢。 在介紹戰(zhàn)爭起因的時候,我們談過西線戰(zhàn)場的問題,西線自古以來就是科林斯的基本盤。然而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前,雅典人先是在西線插進去一個納夫帕克托斯,讓公元前465年叛亂的斯巴達希洛特奴隸定居在那里,然后雅典人再接再厲,在西線打出了一片江山,極大地動搖了科林斯的統(tǒng)治根基。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期間,雅典人爭取到了阿卡納尼亞、凱法隆尼亞島和扎金蘇斯島。此時還在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手里的,基本上只剩下琉卡斯島和安布拉基亞了。為了更好地說明此時的局勢,我給大家放上兩張地圖。 西線三島 西線局勢,納夫帕克托斯那里夾著的就是科林斯灣 By Brastite,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ndex.php?curid=1386130 經(jīng)過幾年的征戰(zhàn),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在西線輸?shù)暮軕K。西線的戰(zhàn)略意義我們之前也說過了,它一方面把著科林斯灣的出口,一方面是希臘本土前往西西里的必經(jīng)之路。 公元前429年,趁著雅典還在鬧瘟疫,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在西線發(fā)起了一場狂風驟雨般的進攻。 伯羅奔尼撒同盟這一次的戰(zhàn)略目標非常宏大??偟膩碚f可以概括成“三步走”的戰(zhàn)略。 第一步:由斯巴達牽頭,在安布拉基亞以及當?shù)氐钠渌浜舷?,進攻阿卡納尼亞,奪取阿卡納尼亞首都斯特拉托斯(我們后面就統(tǒng)統(tǒng)稱阿卡納尼亞首都了)。同時伯羅奔尼撒海軍在琉卡斯集結。 第二步:在陸軍的配合下,伯羅奔尼撒海軍進攻凱法隆尼亞島和扎金蘇斯島,把這兩個島攻占,徹底奪回前往西西里的航線。 第三步:拿下兩個島后,伯羅奔尼撒海軍趁勢向東,同時由科林斯出動海軍沿科林斯灣向西,兩路夾擊納夫帕克托斯,徹底把雅典人掃出西線。 科林斯灣和納夫帕克托斯 我們之前說了,納夫帕克托斯是雅典在西線釘下的第一顆釘子。是雅典重要的海軍基地,也是雅典在西線的大本營。伯羅奔尼撒人的終極目標就是奪下這里,打通科林斯灣的出口。 為了完成這三步走的戰(zhàn)略,伯羅奔尼撒人準備了超過一百艘戰(zhàn)船,斯巴達更是直接從本土出動了一千重裝步兵,加上盟友的步兵,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的陸軍也達到了幾千之巨。整個伯羅奔尼撒同盟上下可以說是志在必得。 而雅典這邊就有點勢單力薄了。雅典在西線只有納夫帕克托斯里面的二十艘戰(zhàn)船,至于重裝步兵,也就納夫帕克托斯本地的那些希洛特人,還有阿卡納尼亞人。 雅典幾乎是必敗之局。 然而上天好像偏偏眷顧雅典人,此時駐守在納夫帕克托斯的,是佛米奧,是一位海軍天才。 什么叫天才?在不可能中找出可能,在必敗之局中找出勝利的鑰匙,這就是天才。 就讓我們看看天才是怎么逆風翻盤的。 公元前429年夏天,在斯巴達將領克涅姆斯(后面簡稱斯巴達將領)的帶領下,伯羅奔尼撒大軍前往琉卡斯。斯巴達將領把海軍留在了琉卡斯,以等待陸續(xù)趕來的各國海軍,然后帶領陸軍前往安布拉基亞。 抵達安布拉基亞之后,斯巴達將領馬不停蹄,聯(lián)合當?shù)赜H斯巴達力量,兵分三路南下討伐阿卡納尼亞。 分兵這個東西,有好也有不好。分兵的優(yōu)勢很明顯。當我軍實力大于敵軍的時候,分兵會讓敵人不知道該怎么防守,敵人不知道哪路是我軍主力,就只能蒙,或者處處設防,這樣的敵軍幾乎可以任我宰割?!秾O子兵法》說“倍則分之”就是這個意思,當我軍實力大于對面,但還沒有那么懸殊時,分兵進攻可以讓敵人自己暴露出缺點。 然而分兵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它太容易被各個擊破了。明末對后金的薩爾滸之戰(zhàn)就是這么個例子。 努爾哈赤 斯巴達這回的分兵,也不怎么順利的。 斯巴達這三路兵,有兩路是希臘人,第三路是以查俄尼亞人為首的土著。希臘人知道到了地方先扎營,但是土著不懂,他們打仗就是靠莽。大軍剛開到阿卡納尼亞首都城下,大批的土著立刻就呼啦啦沖了上去。 當時阿卡納尼亞人剛剛得知自己被討伐的消息,各地的援軍還沒到,只有首都人民硬抗這支軍隊。首都人民發(fā)動自己的智慧,在城外埋伏了一支小部隊,等大部隊和土著交上火的時候,那支小部隊突然沖出,直接背沖土著的后方,土著大亂,旋即戰(zhàn)敗,他們敗了也不原路返回,徑直往另外兩路軍隊的營地跑,他們這一跑,跑得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軍心大亂。 見一路軍隊戰(zhàn)敗,斯巴達將領不敢再含糊,他把另外兩路軍隊合為一路,駐守在阿卡納尼亞首都城外。 首都人民人少,不敢直接沖斯巴達營地。他們利用一種叫“sling”的投石帶(游戲《全面戰(zhàn)爭:羅馬2》中投石兵的英語 Slinger 就是源于這種投石帶)不停向斯巴達營地投石頭。 投石帶,把石頭放中間,兩頭一頭套在手上,抓住另一頭高速旋轉(zhuǎn),速度夠快時松手將石頭甩出去 《圣經(jīng)》中有一場非常經(jīng)典的對決,大衛(wèi)對戰(zhàn)歌利亞。面對著全副武裝,百戰(zhàn)百勝的歌利亞,弱小的大衛(wèi)就是依靠手里的投石帶取得了勝利。 投石帶的威力無需多言,打在身上不死也得疼半天。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被騷擾了一天,又得知各地的敵軍援軍即將趕到,最終,斯巴達將領承認了失敗。雙方交換了死者的尸體(希臘打仗的慣例,大戰(zhàn)之后交換尸體安葬死者),然后斯巴達向北退去,路上就把各國隊伍解散了。 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慘遭失敗。第二步水陸并進奪取兩島也就無從談起。斯巴達人決定直接開第三步,東西并進,進攻納夫帕克托斯。 先行趕到的,是東方的科林斯47艘戰(zhàn)艦。 科林斯本來沒想和雅典在這兒打,因為西方的大軍還沒來。他們想先向西同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會合。 在他們看來,自己有47艘船,雅典只有20艘,雅典人說什么也不會主動出擊的。 但是佛米奧并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一旦敵人會師,一百多艘戰(zhàn)船自己說什么也打不過?,F(xiàn)在科林斯這些船沒有準備好作戰(zhàn),而且船上載有許多重裝步兵,靈活性必定大打折扣。更何況雅典的水手質(zhì)量吊打科林斯,諸多因素讓他做出判斷:可以一戰(zhàn)。 納夫帕克托斯周邊地圖 納夫帕克托斯卡著科林斯灣最狹窄的地方,它左邊就是瑞昂海峽,出了瑞昂海峽就是廣闊的公海。 雅典水手技藝高超,而那些高超的技藝只有在廣闊的公海才能發(fā)揮出來。因此,當科林斯艦隊度過瑞昂角時,佛米奧什么也不干在一邊劃水。等科林斯人穿過海峽抵達帕特雷后,佛米奧立刻跟了上來。 科林斯人下一步計劃是離開帕特雷前往琉卡斯和大部隊集合。但是佛米奧就守在在帕特雷對面緊緊盯著科林斯艦隊,一旦他們離開帕特雷,雅典人立刻就會發(fā)動進攻。 科林斯人打算趁著晚上溜掉。大家都知道晚上沒有燈塔的話海上有多黑。結果沒想到佛米奧晚上視力還那么好,他們前腳剛出港,雅典人后腳就跟了上來。 沒辦法,那就打吧。 科林斯人明顯有恐雅典癥,即便是戰(zhàn)艦數(shù)量遠多于雅典,科林斯還是擺出了防守陣型——所有船的船頭對外,圍成一個圓圈,中間留下五艘戰(zhàn)船作機動。 希臘的戰(zhàn)船船頭是撞角,希臘海軍主要靠兩個方法作戰(zhàn),一是把敵人撞沉,二是接舷戰(zhàn),登上敵人的戰(zhàn)船把敵人殺掉。第一種方法就需要船頭這個撞角很堅固。希臘戰(zhàn)艦那撞角質(zhì)量都是剛剛的。因此擺出這個陣型,一旦敵人陣型有變,防守方可以立刻全線出擊,撞沉敵人。 戰(zhàn)爭第一步 為了更好說明這場戰(zhàn)爭,我畫了幾張圖,手殘大家湊合湊合看。黑箭頭代表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藍箭頭代表雅典。 科林斯擺出這個王八陣之后,佛米奧讓雅典戰(zhàn)艦圍著它轉(zhuǎn)圈,不時就會有一支戰(zhàn)船突然沖過去,科林斯人害怕,就倒劃船槳后退躲避。每次科林斯人想向外進攻,雅典人就會派幾艘船開過來嚇唬他們一下。在雅典人的不斷刺激下,科林斯王八陣這邊收一點,那邊縮一點,陣型越來越擠,到最后幾乎擠作一團。 王八陣原來越擠 按說敵人陣型擁擠,這個時候應該是進攻最好的機會,但是佛米奧還是遲遲不下進攻的命令。 他在等,等東風。 當然這個東風不是指東風-21。他也不期待天上掉下來顆導彈把科林斯艦隊帶走。他知道每天黎明,海峽上都會刮東風。到時候,那小風一吹,小浪一起,畫面太美不敢看。 黎明時分,東風如約而至。 本來就擁擠不堪的王八陣這個時候徹底亂了,按照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里面的說法,“船艦互相碰撞,必須用篙桿把船推開。船和船彼此之間的呼喚聲、叫喊聲、咒罵聲(馬拉卡),以致船長們舵手們下的命令都聽不到。他們?nèi)鄙俳?jīng)驗,他們的槳手不知道怎么在起風的海面上航行,因此舵手們更難操縱船只了”。 這個時候,佛米奧大手一揮:全線進攻! 科林斯毫無還手之力,立刻全線敗績。
這一仗雅典人大勝,光俘虜就俘虜了敵人十二艘戰(zhàn)艦??屏炙剐掖娴膽?zhàn)艦逃往琉卡斯,雅典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佛米奧還沒來得及慶功,敵人的第二從進攻又要到了。 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艦隊從琉卡斯傾巢而出,共計77艘戰(zhàn)艦。這回進攻的將領是原來的那位將領加上從本土來的伯拉西達。 我們上一篇文章中說道,戰(zhàn)爭前十年涌現(xiàn)了三位軍事天才,包括本篇的主角佛米奧,還有狄摩西尼和伯拉西達。這場戰(zhàn)役一下來了倆,直接上演一出天才的對決。 當時佛米奧駐扎在安提賴昂角,就是最窄的海峽那兒,封鎖著科林斯灣,斯巴達艦隊便也在瑞昂角正對著佛米奧扎下營來。 這里我解釋一下,那個安提賴昂角和瑞昂角是一個東西,瑞昂角英語是 Rhium,安提賴昂角的英語是 Antirrhium,也就是在瑞昂角前面加了一個“Anti-”的前綴,學過英語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反對,對面)。安提賴昂角要是翻譯成漢語,就是“瑞昂角對面那個角”。大家可以參見我前面給大家的圖。 當時佛米奧已經(jīng)派人去雅典搬救兵了。拿二十艘船去剛77艘船,即便牛叉如佛米奧心里也很虛。雅典人又派了二十艘船去救援(只派了20艘,雅典是真沒錢了),但是這二十艘船半路被忽悠瘸了,先跑去克里特打一個當?shù)氐某鞘校晔铝瞬爬^續(xù)向西前去支援佛米奧。 等那二十艘船來了,佛米奧的墳頭都能收莊稼了。 又一次,佛米奧只能靠自己。 佛米奧想把斯巴達人向西引出公海戰(zhàn)斗,但是伯拉西達堅持要向東在海峽內(nèi)作戰(zhàn)。對峙了幾天后,斯巴達人行動了,他們排成四排,進入科林斯灣,向東航去。佛米奧害怕斯巴達進攻東邊沒有設防的納夫帕克托斯,便只好也向東鉆入海峽,排成一字長蛇陣,貼著科林斯灣北岸航行。一邊走一邊監(jiān)視斯巴達艦隊的舉動。 同時,岸上納夫帕克托斯的希洛特人嚴陣以待,隨著佛米奧一同向東前進,以起掩護作用。
伯拉西達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他突然下令,所有伯羅奔尼撒戰(zhàn)艦向左九十度轉(zhuǎn)彎,向雅典人的一字長蛇陣發(fā)起了突襲。雅典人搓手不及,陣型被從中間截斷,位于前面的11艘戰(zhàn)艦飛也似得逃往納夫帕克托斯,后面9艘戰(zhàn)艦被迫就地登陸,所有水手在希洛特人的掩護下上岸,遺憾的是那9艘空船被伯拉西達俘虜了。 當時的情況,伯拉西達把整個伯羅奔尼撒艦隊一分為二,位于前面的是二十艘最精銳的戰(zhàn)船,后面的是57艘戰(zhàn)船。突襲的時候,前面二十艘船一路攆到了納夫帕克托斯,后面的57艘戰(zhàn)船則圍攻雅典的后面那9艘船。
前往納夫帕克托斯的船剛進港就擺出了防御態(tài)勢,所有戰(zhàn)艦的船頭一致對外,斯巴達人開始揪著還沒來得及進港的落單的戰(zhàn)艦窮追猛打。 當時有一艘雅典戰(zhàn)艦落在最后面,被一艘琉卡斯戰(zhàn)艦追得緊,眼看就要追上了,那個雅典船長急的直跺腳。突然,他看到前方有一艘小商船,這位船長靈機一動,發(fā)揮了雅典人海上作戰(zhàn)的天賦,他圍繞那個商船轉(zhuǎn)了一個小圈,一番騷操作下來,反而把追擊他的敵艦摧毀了。 就像下圖這樣。
這個操作真的是騷的可以,全世界也只有雅典人能做到。雅典立刻軍心大振。這個時候,斯巴達追擊的戰(zhàn)艦暴露出了破綻。當時他們已經(jīng)追到了岸邊,正好小商船附近是深水區(qū)所以沒感覺。等回過味來,他們才發(fā)現(xiàn),有的船已經(jīng)擱淺了。當時伯拉西達不在(他在指揮另外那57艘船),斯巴達的“天才”將領居然下令全軍減速。 他們等于是把自己送到了雅典人面前。 佛米奧仰天長笑,真是天助雅典。他立刻下令全線進攻,雅典艦隊如下山的猛虎般,將追擊的二十艘船一巴掌拍的稀碎,接著,雅典人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突襲另外那57艘戰(zhàn)船。斯巴達再次敗績。雅典人奪回了先前被俘虜?shù)木潘覒?zhàn)艦,不僅如此,還俘獲了斯巴達六艘戰(zhàn)船。納夫帕克托斯戰(zhàn)役再次以佛米奧的勝利告終。 這仗戰(zhàn)敗后,斯巴達人徹底沒了脾氣。七十七艘戰(zhàn)艦居然被二十艘戰(zhàn)艦打敗了,這話傳出去實在丟人。他們也不再打西線的主意了,大軍連夜逃回了科林斯。公元前429年的西線戰(zhàn)役以雅典的完全勝利告終。 佛米奧也就此封神?;貒?,他迎來了雅典人的歡呼。雅典人甚至在衛(wèi)城給他立了尊雕像。 不久之后,佛米奧去世了(可能是老死)。為了紀念這位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的將領,雅典人把他安葬在學院路邊的國家公墓里,就在伯里克利墓旁邊。
衛(wèi)城上的帕特農(nóng)神廟 話說那些逃亡科林斯的伯羅奔尼撒人,他們又想出個幺蛾子。當時麥加拉被雅典人欺負的不行,他們提議拿著那些新敗的海軍去偷襲雅典的庇里猶斯港。雅典人絕對不會想到斯巴達敢這么做,因此必定措手不及。 當時斯巴達的戰(zhàn)艦在地峽西側(cè),庇里猶斯港在地峽東側(cè),一般戰(zhàn)船穿過地峽都是從陸地上拖過去(現(xiàn)在有了條科林斯運河)。但是要是偷襲的話拖船動靜太大。麥加拉人本著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則,不僅出創(chuàng)意,還出資金——當時尼塞亞港就停著四十艘船,斯巴達要是不嫌棄,可以直接開走。 當時庇里猶斯港沒有設防,所有船都在岸上,要是斯巴達發(fā)動突襲,一打一個準。 但是斯巴達將領卻猶豫了。 他們被雅典海軍打得嚇破了膽,臨出發(fā)又不敢走了。最終他們決定折個中,先打薩拉米斯島,再打庇里猶斯。
庇里猶斯和尼塞亞港之間的是薩拉米斯島 斯巴達大軍蹂躪了薩拉米斯島,但是立刻,薩拉米斯上的烽火臺就點燃了。雅典人大驚失色。雅典城的人們以為庇里猶斯失守了,庇里猶斯的人們以為薩拉米斯淪陷了。整個城市陷入恐慌中,城市里所有的戰(zhàn)艦立刻下水,雅典城一支大軍開向庇里猶斯駐防。斯巴達人見偷襲已經(jīng)被人家發(fā)覺了(廢話,這再發(fā)覺不了雅典人也不要當什么霸主了),就撤走了。 在海上進攻雅典的同時,陸地上,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也向雅典帝國發(fā)起了進攻。 公元前429年夏天,伯羅奔尼撒聯(lián)軍正式開始進攻普拉提亞。 歡迎大家繼續(xù)關注我的下一篇文章:小國的命運 注:戰(zhàn)場劃分:
正面戰(zhàn)場:雙方直接對決。 西線戰(zhàn)場:爭奪意大利航線,控制科林斯灣的出口。 北部戰(zhàn)場:爭奪木材資源(可以用來造船),銀礦資源,這里是雅典帝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控制了這里就控制了馬其頓和色雷斯。 拜占庭戰(zhàn)場:這里是雅典的糧食生命線,關系雅典的生死存亡。 愛琴戰(zhàn)場:雅典帝國大后方,斯巴達通過煽動起義使雅典帝國解體。 西西里戰(zhàn)場:重要的糧食來源,如果控制了這里,即便拜占庭戰(zhàn)場失守雅典也不至滅亡。在這里雅典遏制敘拉古的發(fā)展,迫使敘拉古屈服于雅典,或至少無暇參戰(zhàn)。 歡迎大家關注:古希臘說 |
|
|
來自: 陸一2 > 《古代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