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元鏤雕大雁穿枝紋玉佩 時代:元代 尺寸:縱4.2厘米、橫4.6厘米 今藏:長沙博物館
-
掃描二維碼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何枰憑
我國歷史上的元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統(tǒng)治者學習漢文化、尊儒重教、兼容并蓄, 促進了蒙漢之間的文化交流, 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然而受地域方位、民族文化差異和對外交通等原因的影響, 元朝文化也以多種元素構成,元代玉器同樣如此。
雖然元朝統(tǒng)治階層和王公貴族久居漠北之地, 歷史上沒有用玉的傳統(tǒng),但他們接受了中原文化崇玉、敬玉、佩玉的觀念,在繼承我國原有玉文化主流的前提下,融入清新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內涵,使玉器作為手工業(yè)和文化藝術的載體,以其特有的形式,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
從雕琢工藝角度上, 元代玉雕沿襲了宋代的寫實細膩, 并結合民族特有的豪放和灑脫, 實現(xiàn)了融合與創(chuàng)新,是民族滲透與融合的產(chǎn)物。元代玉器深具北方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講究作品的氣韻和粗放性。宋遼金時期最具特色的“春水”“秋山”玉雕,在元代依然盛行,并有了進一步發(fā)展。
“春水玉”是以海東青(鶻)捕捉天鵝、大雁為核心圖式的一類玉雕,流行于金、元之際,式微于明代。玉雕構圖最早可以追溯到遼代契丹族游獵生活中的春捺缽習俗,所謂春捺缽是遼王朝建立后,帝王們沿舊習,隨著季節(jié)、氣候和水草的變化四季游徙,進行以狩獵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巡守制度。因每年春秋兩季出巡狩獵幾成定制,故稱其為“春水、秋山”,并將表現(xiàn)春、秋狩獵場景的玉雕作品稱為“春水玉”和“秋山玉”。
不過,元代的玉器畫面主題雖一脈相承,但構圖與風格開始有了新的變化。本文中的“元鏤雕大雁穿枝紋玉飾件”就是一件典型的元代“春水玉”作品,此玉器造型呈厚片狀,玉飾通體潤澤無瑕,正面微呈弧狀,紋飾圖案浮雕于方形平面上, 以多層鏤雕和陰刻線結合琢成。方形邊框下方以淺陰線雕琢波浪起伏的湖水,水中盛開的蓮花與蘆枝花葉交相映襯,花筋葉脈,正反轉折,穿插有致。一只體碩笨拙的大雁仿佛為了躲避伺機攫捕的“海東青”(鶻),正倉惶逃脫,縮頭蜷身于荷花叢中。海東青為一種猛禽,素來喜歡捕捉大雁、天鵝,有琢其腦漿為食的習性,所以,人們便訓練海東青進行捕獵。整件作品設計巧妙、主體突出,層次也非常豐富,將雕刻對象的瞬間情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神形兼?zhèn)洹.嬅嬷须m已沒有遼金“春水玉”中“海東青”的出現(xiàn),場景設計相對單一,但構圖疏朗大氣,形象簡練傳神,紋飾張力深邃,從大雁張翅展尾,驚慌失措落入荷枝的情形,可以想象出鶻鳥是何等靈活與兇猛,讓人們似乎看到一幅姿態(tài)巧與拙、動作追與躲的畫面,極富戲劇性和緊張感。雖感覺拙重有余而動感不及遼、金,但不論從構圖還是鴻雁飛翔穿枝來看,其風格均可謂為遼、金“春水玉”之孑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