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志賢 肖相如頻道 今天 導讀:今天學習慢性肝炎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急性傳染性肝炎若失于治療,或治不徹底,以致濕熱羈留,氣血失調(diào),正氣受損,則轉(zhuǎn)為慢性。 據(jù)臨床所見,慢性肝炎以右脅疼痛、納差、腹脹、倦怠乏力、肝臟腫大為主要表現(xiàn)。 《內(nèi)經(jīng)》說:“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脅”、“肝病者,兩脅下痛”、“肝者,罷極之本”、“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復杯”。 這些肝病癥狀,如病在兩脅,脅痛,乏力和肝大等的描述,與慢性肝炎病象頗相類似。 故可以認為,慢性肝炎從中醫(yī)理論來看,病位在肝。 從病機分析,一方面作為肝炎致病的濕熱繼續(xù)殘留,引起肝郁氣滯,進而由氣入血,久病入絡(luò),肝血瘀阻。氣滯、血瘀既是濕熱入侵的結(jié)果,又是造成病情發(fā)展的新原因。 濕熱、氣滯、血瘀,三者皆屬“實”。 另一方面,濕熱傷正,氣滯血瘀,又加重了臟腑功能紊亂,漸次演變?yōu)槠⑻?、氣血兩虛、肝腎陰虛等虛證。 這些病理變化,常因人、因病程階段而異,且交錯夾雜,從而使臨床上呈現(xiàn)各種兼實證型。 1 歷代醫(yī)家對肝病的論述頗多。 如《金匱要略》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又說:“上工治未病,中工不曉相傳,惟治肝也”。 指出了治療大法應(yīng)從調(diào)理整體的臟腑間關(guān)系出發(fā),尤應(yīng)注意“實脾”。若見肝只知治肝,無異自縛手足。 這種從整體觀念出發(fā),特別是“肝病實脾”的理論,對治療慢性肝炎,具有指導意義。 蓋脾胃為倉廩之官,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為后天之本,且“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滋養(yǎng)肝臟。 在慢性肝炎患者,多伴有食少腹脹,乏力倦怠等脾失健運征象,它是由肝病本身所引起,但同時又反過來加重肝炎病情,若不及時調(diào)整,則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 我認為,所謂“實脾”,不只限于“補脾”,而是指調(diào)理脾胃運化功能,使之恢復正常。 因于濕熱者,宜清化,邪去而正安,祛邪即“實脾”。 濕熱困脾者,宜茵陳平胃散:茵陳、蒼術(shù)、陳皮、厚樸、甘草; 肝脾濕熱者,宜柴平湯:柴胡、黃芩、半夏、蒼術(shù)、陳皮、厚樸、甘草; 肝郁脾濕者,宜四逆平胃散:柴胡、枳殼、白芍藥、蒼術(shù)、陳皮、厚樸、甘草。 脾虛者,宜補。 如六君子湯: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兼血虛者,歸芍六君子湯:上方加當歸、白芍藥;兼肝郁者,柴芍六君子湯:上方加柴胡、白芍藥。 后二者也可用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藥、白術(shù)、茯苓、薄荷、甘草、生姜、大棗加減。 在臨床上,我還根據(jù)慢性肝炎患者常有輕重不等的脾氣虛弱表現(xiàn),主用白術(shù)、茯苓、黨參、黃芪等健脾益氣為基礎(chǔ),隨兼證加減化裁。 如濕熱逗留者,選加焦山梔、茵陳、澤瀉、藿香、薏苡仁、冬瓜仁、白蔻、陳皮等芳化清利濕熱之品; 肝郁脾虛者,選加柴胡、黃芩、白芍藥、郁金、香附、澤瀉、陳皮、麥芽等舒肝解郁之品; 肝脾兩虛者,選加當歸、白芍藥養(yǎng)肝血,柴胡、升麻升舉陽氣。 慢性肝炎有時尚可見到肝腎陰虛和氣滯血瘀者。 前者宜滋養(yǎng)肝腎、柔肝和絡(luò),方如一貫煎:生地黃、枸杞、北沙參、當歸、麥門冬、川楝子。 后者宜疏肝理氣,活血祛瘀,方如柴芍疏肝散:柴胡、白芍藥、枳殼、川芎、陳皮、甘草,加茜草、丹參、鱉甲等。 但要注意的是,養(yǎng)陰要防滋膩礙脾,行氣活血要勿損傷中氣。 至于肝腎陰虛,而又脾虛消化功能弱者,補脾藥應(yīng)選甘淡之品,如山藥、扁豆、薏苡仁、蓮子、谷芽、麥芽之類,剛燥之品不宜。 總之,以調(diào)護脾胃為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