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文學界有排名:魯郭茅巴老曹,郭沫若排名第二,在這6位文學大佬中,郭沫若在學術上的成就是最高的,尤其是在甲骨文方面。 郭沫若晚年著有《李白與杜甫》一書,這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寫李白,下篇寫杜甫。在上篇中,郭沫若考證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李白的出生地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這一點直到今天依舊是非常權威的說法。 郭沫若為何要把李白說成是出生于吉爾吉斯斯坦呢?很多人無法理解這一點,認為這并不符合郭沫若的一貫作風,但是事實上,這恰恰是郭沫若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才發(fā)表的結(jié)論:當時中蘇之間的關系并不好,郭沫若本著“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把李白的出生地考證到了西域,目的就是為了說明古代中國的版圖是非常遼闊的,碎葉城從前也是我們的地方。郭沫若的這個說法,既符合歷史事實,又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郭沫若的做法是“尊李貶杜”,兩者互為對比,有人認為,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分不開的,因為當時人們都推崇“三李”,也就是李白,李商隱和李賀。在這本書中,郭沫若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來寫杜甫的身份問題,這一章的名字叫“杜甫的地主生活”,而在之前的章節(jié)中,郭沫若已經(jīng)介紹過了杜甫的階級意識,門閥觀念和功名欲望。http://www. 郭沫若認為杜甫是個大地主,他的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這句話被郭沫若指摘為地主階級的象征,“據(jù)我所知,四川貧民最多只有一層茅草,他有三層,大地主無疑。”郭沫若甚至認為,那些“南村群童”是革命小將,他們公然抱走杜甫的茅草是正確的“革命行動”,我們應該為之歡呼……這是在讓人大跌眼鏡。 關于如何評價郭沫若,學界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權威的、令眾人信服的說法,郭沫若是中國文學界和史學界饒不開的一個人物,他的造詣確實非常高,但是評論界對于他的評價卻一直不高,人們甚至往往會采取一種輕薄污蔑的態(tài)度來看待郭沫若。如何以科學、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郭沫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他已經(jīng)逝去,如何評價他影響不了他,只能影響我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