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東新橋往東,就到了橋東。橋東,因是民國前歸善縣城所在地,所以老惠州人都叫做“縣城”,與橋西的“府城”相對。縣城的老城范圍大致東至惠新東街東部,南至西枝江,西至東新橋,北至東江。這跟古代歸善縣城墻范圍不同,城墻的西門在現(xiàn)在水東街和惠新西街交匯處,俗稱西門口。不過,城墻外的水東街、上下塘街、新民街都是老街,因此都屬于縣城老街的范圍。 合江樓 合江樓靠東江一邊,曾經是惠州的客運碼頭。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人們在這里坐船,去廣州、博羅、河源等地??痛_\之后,我曾經希望能保留下這個碼頭,留下公眾的記憶,可惜沒有實現(xiàn)?,F(xiàn)在已經看不出一點當年碼頭的樣子了。 當年的客運碼頭和紅星201客船(2010年) 新民街 新民街一座七圣宮,石匾曾經被水泥糊住,做了人家。拆遷時拆了一半,現(xiàn)在屋頂沒了,剩下一個空架子。至于是哪“七圣”,估計已沒人知道了吧? 七圣宮旁還裝修了一間小咖啡館,不知生意如何? 雜貨店早已關門,只剩下招牌還在。 老房子應該沒人住了,不過對聯(lián)還是要來貼的。 這座好像做過倉庫的。
拆掉的地基被人開墾了菜園,已經種過一茬又一茬了。
巷口,金銀花爬了滿壁。
大葉榕長得快,這棵樹十年前還沒多大的,現(xiàn)在已亭亭如蓋了。
西枝江邊的老房子。
新民后街
新民后街往水門橋方向走,有一座六小。這里曾經是明代大儒楊起元的故居,后來做了六度庵。校園里的這棵楊桃樹,可能就是原來六度庵的見證物。
六小圍墻外的幾棵老木棉樹,當然也見證了六度庵的歷史。
橋東以前多水塘,現(xiàn)在很多建筑都是填埋水塘建起來的。比如下板塘市場,原來就是一個叫做下板塘的水塘。
下塘街
這家朱記食店,冬天時不少人來這里吃羊肉煲。
這座做了連鎖酒店的樓房,原來是惠陽縣政府招待所。
水東街
騎樓上面的裝飾。
這位老中醫(yī)名氣不小,來看病的人排了隊。
老街,做多是傳統(tǒng)的生意。
上塘街一巷,很漂亮的一條石板小巷,以前叫做茂隆巷。
巷里有林振雄故居,林振雄是國民黨中將,參與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
一些老的商品都可以在水東街找到。
賣梅州特產的商店,這幾樣都是做枕頭的。
還有茶籽餅賣,7元一斤。老板娘說現(xiàn)在還有人用它來洗頭發(fā)。
走到水東街中段寫對聯(lián)的店鋪,開始下雨了。
雨中水東街。
忘記帶傘了,雨稍小,趕緊去找雨傘買。問了幾家水東街的百貨店,居然都沒雨傘賣。
難道要買把紅雨傘來用?那是人家娶親專用的啊。
最后走到水東街盡頭,才在一間小店買了一把傘。
可以繼續(xù)逛了。
醬料廠,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上塘街二巷 這里的石板路應該是后面重鋪的。
這條巷子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筑,是楊啟明的故居。楊啟明,是民國少將,后棄軍從商,曾建了惠州第一家發(fā)電廠。
上塘街
上塘街一戶人家種的金銀花,粗壯的藤莖像一根根粗麻繩。
勒杜鵑花掩蓋下的巷口。
上塘街這座二層民國風格建筑,一直不知它的來歷。
上塘街的老宅。
這是上塘街李宅,惠州名人李望山、李煦寰等都出自該屋。李屋還保存有趟櫳門。
屋內還掛著李望山的相片,李望山是惠州民國教育界的名人,做過校長。
上塘街西面,曾經的向群旅店。對面是原來的東江電影院,現(xiàn)在建了國立大廈。
上塘街三巷 據(jù)說是李瑞麟的老屋。李瑞麟,惠州有一座以他命名的小學。
水東南路
一角有一家賣缸瓦的店。
中午,在橋東市場對面的祥記吃燉湯和炒粉。說這家店有30多年了,慚愧我還第一次吃。
橋東市場,填鐵爐湖而建。
市場對面賣新鮮的蓮子、百合、玉竹。
鐵爐湖
陳屋
一座老屋內,有四川人在做面條。
和平直街 轉到和平直街,在這里遇到大雨,雨傘也不頂用了。在人家屋檐下躲了一個多小時的雨。
和平直街出東江邊,小北門舊址。根據(jù)老照片對比,這是一座牌坊的遺址。它的外面,就是被拆掉的歸善縣城墻的北門娛江門。
下面就是歸善北門娛江門的老照片。
小塘下 大雨初歇,去拜會彩瓷藝術家劉漢新。
小塘下,劉氏老屋。
東坡亭糧倉,正在改造之中。
惠新西街
惠新西街一巷,巷口也鑲了一塊乾隆二十四年重修萬興巷石碑,原來這條巷以前叫萬興巷。
巷子里的墻上還鑲著一塊“李永禎堂自置墻扉水巷”的石碑。
清末惠州進士、孝子江逢辰的故居就在這條巷子里。
52號,袁宅。其實每一座老房子都有一個故事,只是不為外人知道罷。
一家開了很長時間的舊書店,淘到一本1985年版的《儒林外史》。
惠新中街
高山下 惠高旁邊的高山下,一座樓鑲著1981字樣。
東坡小學,原來的八小。蘇東坡曾經住過的嘉祐寺舊址。
惠新東街
阿菊粽,據(jù)說一天要做1000多個。
桃子園
桃子園張屋,門匾是江逢辰的手跡。
后面還有一座鑲著“小桃源”石匾的老屋。
三吊龍 有幾座圓形老糧倉。
龍井巷
旁邊的巷子也就叫做龍井巷。
黃家塘 原來的五金廠內,有民國期間若瑟醫(yī)院舊址。1940年,這里發(fā)生過一次慘案,日軍飛機轟炸若瑟醫(yī)院,死傷200多人。現(xiàn)在已被出租做了醫(yī)藥公司,若瑟醫(yī)院舊址也被翻新了。
下圖是翻修前的若瑟醫(yī)院舊址(2010年)。
天主教惠州堂在這里,有新舊兩座。因為鎖了門,只在鐵門外拍了一張。
老酒廠,正在改造準備搞一個文旅項目。
原來的軍供糧倉,改造成752藝術倉。
鐘姨的甜品檔,下午依然開檔。吃了一碗豆腐花。她說已經做了20多年了:“從當年的青年女做到現(xiàn)在的老太婆”。
白鶴峰
東坡祠改造,挖出了白鶴峰腳下的一小截古城墻。很寶貝,用玻璃墻保護起來了。
城墻磚上烙著重修的年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