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地名故事 福州,作為一座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擁有十分豐富的地名文化資源。很多地名并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符號,一個方位坐標(biāo),它可能蘊(yùn)含了一段歷史,講述了一個故事,寄托著一種期盼。 三坊七巷南后街 三坊七巷地名 衣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yùn)、陸藻兄弟典鄉(xiāng)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 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jù)《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nèi)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nèi))。當(dāng)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dú)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惫獾摲坏拿志蛷拇硕鴣淼?。 楊橋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shè)需要,已被擴(kuò)建為馬路,所以后來便更名為“楊橋路”。 郎官巷:宋代就有的坊埠。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shù)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 三坊七巷 塔巷:據(jù)說五代時吳越王錢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萬四千塔的故事,制塔巷作了八萬四千座小塔,作為藏經(jīng)之用。因其形狀像寶篋,內(nèi)藏印經(jīng),故稱寶篋印經(jīng)塔,俗稱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征性而已。南宋后塔毀,至清代,在巷內(nèi)砌造半爿的小塔,作為紀(jì)念。巷因有過育王塔,所以稱“塔巷”。 黃巷:據(jù)閩志載,晉永嘉二年間(308年)固始人黃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彥豐,避亂入閩,落戶于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 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guān)。據(jù)《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nóng)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p> 宮巷:據(jù)清《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后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dá),明得改英達(dá)?!迸f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 吉庇巷: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回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來源:2015年12月14日《福建廣播電視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