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女廟 與 江心寺的對聯 博文/劉玉文 圖片/網絡 ![]() ![]() 【孟姜女廟】 凡是到山海關瞻仰過孟姜女廟的人們,無不為廟門上的對聯所吸引。最令人難忘的是廟前廊柱的那副對聯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副對聯上聯中的七個“朝”中的第一、四、六個“朝”,讀作“潮”,潮汐之“潮”;第二、三、五、七個“朝”,讀作“昭”,含義為“早晨”。下聯中七個“長”中的第一、四、六個“長”,讀作“漲”,含義為“成長”、“漲大”;第二、三、五、七個“長”讀作“?!?,經常之意。 這樣,此聯就讀成: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此聯還有另外一些讀法,也講得通,例如: 海水,朝潮,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常漲,常漲,常漲常消 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 浮云漲,漲!漲!漲!常漲常消 海水朝潮,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常漲,常漲,常漲常消 等等。 據《臨渝縣志》說,孟姜女廟原建于宋代之前,然宋廟已不可考(北宋時臨渝縣早就陷于契丹,后屬女真,是否為孟姜女修廟,存疑),今廟確切的修筑時間是明萬歷22年(1594)。這副對聯與孟姜女故事并無直接關系,傳說中的孟姜女應與秦長城相關,而孟姜女廟位于明長城附近,相差太遠。是文人為渲染山水風光氣氛所添加的景勝楹聯,據說廟上的對聯是明代書畫家徐渭題寫的(見《河北秦皇島孟姜女廟導游詞》等介紹資料)。明萬歷22年(1594)在山海關修孟姜女廟的時候,然徐渭已經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在窮困潦倒中去世了,終年七十三歲,或許是生前“預約”寫好的,也未可知。徐渭(1512—1593),字文長,號天池,浙江山陰(紹興)人。但有人曾指出這副對聯有“抄襲”仿作之嫌。 ![]() 【溫州江心寺】 說到“抄襲”仿作,就必須要找到“原版”?!霸妗本褪牵憬刂菔袦刂菔新钩菂^(qū)江心嶼上的江心寺,江心寺山門上懸掛的那副對聯,聯云: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落 這副對聯的讀法,與孟姜女廟的對聯的讀法基本相同,都是利用漢字的“字相同,音、意不相同”的特點,而弄成的“文字游戲”。所不同的是,江心寺對聯中的“朝”和“長”都是8個,而且“朝(chao)”,不是潮汐之“潮”,而是“朝見”“朝拜”之“朝”。 此聯應讀為: 云,朝朝(chao),朝朝朝(chao),朝朝(chao)朝散 潮,長(chang)漲,長長(chang)漲,長(chang)漲長消 當地人則干脆直接讀作: 云,早朝,早早朝,早朝早散 潮,常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江心寺的這副對聯,是南宋人王十朋年輕時寓居江心寺讀書時,朝朝暮暮面對甌江的江潮和天空的浮云的變化,用白描的手法自然而然地寫出來的。王十朋(1112—1191)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樂清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狀元),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元曲《荊釵記》,便是后人附會王十朋的故事編寫出來的。 兩處的對聯一以比較,山海關姜女廟的那副就略嫌雕琢,且在“海水”、“浮云”的對仗方面也略欠工整。相比之下,溫州江心寺的對聯自然、流暢、工整。如果姜女廟的對聯確是出之晚明徐渭(1512—1593)之手,則比江心寺南宋王十朋的對聯晚了數百年,徐渭是浙江紹興人,與王十朋是“浙江老鄉(xiāng)”,徐渭作為晚明奇才,對江心寺的對聯肯定早有了解,姜女廟的對聯受到江心寺對聯的啟發(fā)也就很有可能。好在王十朋的“知識產權”已超過法律保護期,沒構成“侵權”,今人只是飯后茶余閑談而已。如果有愛好者有機會到這兩處去旅游,不妨留意、比較一下,增添點兒旅趣,不亦快哉! ![]() 【溫州江心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