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古陶瓷器物中的圈足有一種“雙圈底足”,筆者收藏這枚清初白釉劃花標本,就是這種“雙圈底足”。底足無釉比較寬,達到1.4厘米。端面挖了一道溝槽,形成兩個圈足,外圈足高于內(nèi)圈足,圈足外墻著地,里墻懸空。內(nèi)足墻直,外墻足向內(nèi)收成斜坡狀(圖一、圖二、圖三、圖四)。白釉中泛青,聚釉處更明顯,胎白細膩。挖足過肩,底釉與體釉相同。底足外壁粘有少量細砂,內(nèi)、外壁和底面都有縮釉點,這是一件康熙早期民窯白釉劃花盤(或洗)殘件。
這種底足工藝的起因未查到相關(guān)資料,史料記載晚明時期已出現(xiàn)。清順治時期得以發(fā)展,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館收藏的“清順治青花麒麟盤”使用了“雙圈底足”(圖五、圖六)。康熙早期已大量流行,用在盤、折沿洗、印泥盒、水丞、花觚、筆筒等器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時期古陶瓷中可以看到使用的情況,民窯同樣大量使用了“雙圈底足”工藝(圖八至圖十六)??滴踔衅谝院?,“雙圈底足”基本不再使用。這種圈足的使用時期,是我們判斷清初古陶瓷參考之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清康熙青花麒麟盤
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館
圖六底圖
圖七清康熙青花加紫人物紋折沿盤
故宮博物院
圖八底圖
圖九清康熙釉里紅鷺鷥紋荷花紋水丞
故宮博物院
圖十底圖
圖十一清康熙青花嬰戲圖筆筒
故宮博物院
十二底圖
圖十三 清康熙青花獸面耳尊
故宮博物院
十四底圖
圖十五 請康熙青花花鳥觚
故宮博物院
圖十六底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