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敏 皇祐五年癸巳(1053),曾鞏35歲,那年他“與長兄曄應舉,每不利于春官。”(李震《曾鞏年譜》)曾鞏與兄曾曄參加科舉考試落榜,正居住在南豐,期間寫了一首《橙子》,詩云:“家林香橙有兩樹,根纏鐵鈕凌坡陀。鮮明百數見秋實,錯綴眾葉傾霜柯。……江湖苦遭俗 眼慢,禁御尚覺凡木多。誰能出口獻天子,一致大樹凌滄波。”另外,曾鞏還寫過一首《撫橙》詩:“黃團日映色敷腴,味勝香清失木奴。誰共金齏作瓜葛,圓臍霜蠏四鰓鱸?!保ā豆饩w撫州府志·卷八十一》)但這首詩有人提出過質疑,認為可能不是曾鞏寫的。就算它是曾鞏寫的,在曾鞏“全部詩歌449首”(夏漢寧《曾鞏詩歌研究》)中,也僅有兩首是關于橙子的詩歌,少得令人驚訝,而關于南豐蜜橘的詩歌更是沒有一首,令人費解。是佚失了呢,還是沒寫,抑或是在曾鞏生活的年代南豐或撫州原本就沒有蜜橘或橘子,以至于曾鞏無橘子可詠?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橘、橙、柑之間的關系,明確南豐或撫州是在什么年代將橘或橙作為土貢的;因為以上兩首詩歌一首寫于南豐,一首寫于撫州,且都是寫橙,所以還要要知道曾鞏生活在撫州和南豐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南豐或撫州是不是只有橙沒有橘?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橘、橙、柑之間的關系。 柑橘是橘、柑、橙、金柑、柚、枳的總稱,原產于中國。對柑橘的分類最早可能出現在南北朝(420-479)時代劉敬叔的《異苑》中:“南康歸美山石城內有柑橘橙柚,就食其實,任意取足。”宋代韓彥直的《橘錄》是世界第一部柑桔專著,它在《本草拾遺》的基礎上對柑橘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分類,《橘錄》認為,橘出于溫州,種類最多。柑是其中一種。柑自身又分為八種。橘又自別為十四種。橙子之屬類橘者。又自別為五種。合二十有七種。 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把柑分為五種,即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韓彥直的《橘錄》則擴展為八種,即真柑、生枝柑、海紅柑、洞庭柑、朱柑、金柑、木柑、甜柑。橙有五種,但《橘錄》沒有說哪五種,只是強調橙子像橘。橘又分為十四種,即黃桔、塌橘、包桔、綿桔、沙桔、荔枝橘、軟條穿橘、油橘、綠橘、乳橘、金橘、自然橘、早黃橘、枸橘。 在這二十七種柑橘中,韓彥直認為乳柑為第一,溫州人把它叫做真柑。其“顆皆圓正。膚理如澤蠟。始霜之旦。園丁采以獻?!保ā堕黉洝罚┱娓堂款w都很圓正,表皮像蠟一樣,開始結霜的時候,橘農將其采摘下來作為貢品。之所以叫乳柑是因為其味像乳酪。乳柑周長在七寸以下,按宋代一寸相當于現在的3.07公分計算,那時一顆乳柑的直徑大約在6.8公分以下?!捌け《墩洹C}不粘瓣。食不留滓?!保?/span>《橘錄》。此句源自南北朝劉峻《送橘啟》:“南中橙橘。青鳥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皮薄而味珍。脈不粘膚。食不留滓?!保╉n彥直在引用劉峻這句話時明顯是有所指的??梢?,從古至今,人們對柑、橙、橘的稱呼并不那么嚴格,因都屬柑橘,且很相似,所以往往混稱。比如橙像橘,人們可以稱之為橘,也可以叫橙橘,韓彥直用劉峻《送橘啟》中對橘的描述比喻乳柑,可見乳柑也可稱為橘,而橘中的“乳橘”“狀似乳柑,且極甘芳得名……他日有以乳橘為真柑者。”(《橘錄》)因乳橘很像乳柑,后來人們干脆把乳橘當作真柑(乳柑)。就是現代的蜜橘研究專家華東農學院的章文才教授在其編著的《柑橘》一書中也說:“乳橘,系我國古老品種,宋代《橘錄》中的真柑,當時韓彥直評為最優(yōu)良品種,浙江黃巖、溫州栽培的乳橘、江西南豐、臨川一帶栽培的南豐蜜橘,均屬之?!闭挛牟沤淌诓粌H把乳橘等同于真柑,而且肯定了南豐、臨川的蜜橘屬于《橘錄》中提到的真柑(乳柑)。南豐蜜橘具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那是不用懷疑的了。 既然橘、橙、柑在民間長期習慣混稱,那么在中國古代將其作為貢品的又有哪些朝代呢?又有哪些地方需要進貢這些東西呢? 夏商周時期,中國疆域處于混沌狀態(tài),天下分為九州。今天的江西省境內在那時屬揚州。揚州北起淮河,東南臨海,所謂“淮海維揚州”便是,今天的江西、浙江和福建全境,安徽、江蘇,粵東部分地區(qū),甚至臺灣周圍的大小島嶼盡是揚州?!渡袝び碡暋肥亲钤缬涊d“貢” 的文獻, 其大致反映了中國夏代“貢” 的情況?!坝韯e九州, 隨山浚川 , 任土作貢。”(《尚書·禹貢》)那時“淮、 海惟揚州……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 毛惟木……厥篚織貝 , 厥包橘柚錫貢……。”(《禹貢》)各州的貢品是“依據各地環(huán)境特征確定貢賦的品種和等級”的,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大多是本地特有的自然物產。所以可以認為,那時的江西地區(qū)(當然那時還沒有“江西”這個地名)就有橘柚作為貢品,但是具體在哪個地方卻沒有也不可能有明確的記載,因為那時的區(qū)域劃分不像后來那么細。而且,在夏禹時代,天下雖然分為九州,但夏的疆域僅限于今天的山東和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區(qū),即使揚州有貢,也不是屬地內的貢品,而是所謂蠻族對開化之夏國的一種不定期的物貢。如果將其作為南豐縣區(qū)域內在當時就有橘進貢的根據,那是不妥當的。當然也不排除那時的南豐縣區(qū)域內已經有橘在栽種。 商代中國的疆域也僅為今天山東及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陜西的部分區(qū)域;西周的疆域為今天的山東及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陜西、北京、天津、江蘇的部分區(qū)域,長江以南大片的土地依然是屬于化外地區(qū),盡管西周時期的“貢”,續(xù)商代而發(fā)展,逐漸形成制度。但作為化外之地的江南以至于閩越,照樣是天高皇帝遠,所以,即使有物貢,也不是常例,應屬于荒蠻之地對開化之邦的一種巴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貢”依然普遍存在并有所擴展。但周王朝衰微,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國的進貢也就不再如西周那樣嚴格,以至于后來對周王朝的進貢不復存在。那作為不屬于諸侯國的長江以南的大片地區(qū),更不可能千里迢迢去進什么物貢了。江西在當時還僅是北部屬楚國,南豐還屬于荒蠻之地。此時期有關“貢”的文獻記載不多,但是小國對強國的貢獻仍然是時有存在。秦統(tǒng)一天下,建立秦朝,這時中國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東及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陜西、北京、天津、江蘇、遼寧、內蒙、寧夏、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的部分區(qū)域。“貢”依然存在,但缺乏相應的文獻記載,盡管江西已經在秦國疆域之內,而是否有橘柚作為貢物,不得而知。 總之,漢之前的貢總體上是比較籠統(tǒng)也比較混亂、而且是貢、賦不分的。 漢代天下分為十三州。那時的揚州包括:九江、廬江、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60縣。約對應今天的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江西仍屬揚州。建國初期,漢代對于貢獻沒有固定的規(guī)定,到漢高祖十一年時發(fā)布了一份詔書,對貢獻的時間、數量進行了規(guī)定。二月,詔曰:“今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及郡各以其口數率,人歲六十三錢,以給獻費?!保ㄔゑR端臨《文獻通考·卷十·戶口考》)這份詔書表明了貢、賦直到漢高祖時期才開始分別征收,至此貢、賦出現分離。有人把漢代的貢獻分為“經常性貢獻”、“臨時性貢獻和非常的貢獻”、“外國的貢獻” 三種。經常性的貢獻,是按國家規(guī)定的種類、規(guī)格,每年定期進奉的東西。貢獻的物品也是因地制宜,范圍極為廣泛,并且各郡國都有所定額。漢代一般的貢獻通常在十月,但是時鮮品則是及時貢獻。貢獻品的運輸對人民的侵擾很大。臨時和非常的貢獻則也是很多的,多是皇帝一時需求或屬下希寵獻上。但不論是《文獻通考》還是《通典》或是《漢書》,都沒有詳細記載漢代各地需要進貢的品種數量,因而也無法證明當時江西是否有橘或是橙、柑、柚等水果作為貢品。但那時柑橘在種植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蘇奏傳》記載:“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園”,說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橘與齊地(山東等地)的魚鹽生產并重,《史記》中還提到:“蜀漢江陵千樹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梢姰敃r柑橘生產已有相當規(guī)模。 經過魏晉南北朝和隋代的發(fā)展,唐代的土貢在漢代的基礎上又有了發(fā)展,對于土貢的管理、征收、運輸、貯藏、使用等都做出了更為完備的規(guī)定,形成了固定的制度?!锻ǖ洹肪砹妒池浟分醒裕骸疤煜轮T郡,每年常貢”,其注曰:“按令文,諸郡貢獻者,取當土所出,準絹為價,不得過五十匹,并以官物充市。所貢至薄,其物易供,圣朝常制,于斯在矣,其有加于此,亦折租賦,不征別料。”唐代的土貢都是當地生產之物,貢物的價值亦有不超過五十匹絹的規(guī)定,貢物由官府收買,超過規(guī)定的貢物可以折抵當地的租賦。土貢前期上貢的基層單位是縣,由州、府貢獻進上。后期土貢的基層單位是州,由諸道貢奉獻上。集中記載唐代貢物種類的文獻有《唐六典》《通典》《元和郡縣志》《新唐書》等。貢品有紡織品、藥品、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工藝品、動禽異等品種,其中食品中大部分是水果,如:棗、風柄梨、柑子、橘子、荔技等。水產品有海、蟹子等。還有贏、姜、蜀椒、梁谷等。 據《新唐書·地理志》,其中有柑或橘作為土貢任務的地方有:蘇州吳郡(郡治吳縣,在今蘇州市),柑、橘;湖州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市),乳柑;杭州余杭郡(今杭州市),橘;越州會稽郡(今紹興、寧波一帶),橘;溫州永嘉郡(今溫州市),柑、橘;臺州臨??ぃń裾憬R海市),乳柑;洪州豫章郡(今南昌市),乳柑;撫州臨川郡(今撫州市),硃橘;眉州通義郡(今通義縣),柑;簡州陽安郡(今四川簡陽市),柑;資州資陽郡(今四川資陽市),柑;左封(今西藏色爾古、四川黑水縣一帶),柑;梓州梓潼郡(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柑;涪陵郡(今重慶市彭水縣城),橙;普州安岳郡(今四川資陽安岳縣一帶),中。武德二年析資州置。土貢:雙紃、葛布、柑、天門冬煎。榮州和義郡(今自貢市榮縣),中。武德元年析資州置。治公井,六年徙治大牢,永徽二年徙治旭川。土貢:、班布、葛、利鐵、柑。可見,當時柑或橘的土貢主要集中在現在的江浙贛川四省,而江西就有兩個地方——豫章郡和臨川郡有柑、橘作為貢品。 據光緒《撫州府志》:“三國吳主亮以豫章東部都尉為臨川郡,領臨汝、南城二縣。治臨汝。臨川郡名始此?!币簿褪钦f這時才有了臨川郡,郡首府設在臨汝縣。臨川郡管轄兩個縣,即臨汝、南城?!皩の鲋梦髫S、新建、安浦、永城、宜黃、南豐、東興、西城縣凡十。”后來又設置了八個縣,這樣,臨川郡就管轄十個縣。這個時候才有了南豐縣這個地名。 “晉惠帝元康元年,以揚州七郡荊州三郡置江州,臨川郡隸屬江州。領十縣如故,西城改西寧。齊高帝建元元年,隸屬江州,徙治南城。”(光緒《撫州府志》:)這時臨川郡屬江州,首府設在南城。 即:江州——臨川郡:南城、臨汝、宜黃、永城、安浦、西豐、南豐、定川;“隋文帝開皇九年,改臨川郡為撫州,還治臨汝,屬洪州總管府,撫州名始此?!保ü饩w《撫州府志》:)也就是說隋文帝開皇九年才有了撫州這個地名,這時西豐、定川二縣并入臨汝,改為臨川縣。且這時南豐縣也取消了,并入了南城縣。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為東西道,撫州屬江南西道,領四縣:臨川、崇仁、南城、南豐。 以上說明,自三國至唐,南豐縣都隸屬臨川(撫州),而撫州又曾屬豫章郡,據曾國藩劉坤一等修的《光緒江西通志》之三十九,豫章郡:“乳橘各縣出。豐城白州最佳”“柑有薄皮柑、金柑、獅頭柑、洞庭柑?!薄敖痖佟薄包S柑各縣俱出,獨萬碩州(新干、樟樹一帶)柑樹成林,九秋甘實垂垂,亦佳景也。”“金橘萬安出”;臨川郡:“朱橘各縣出。” 又據康熙《江西通志》卷八,撫州府:“金、銀、銅、葛、赤箭、朱橘(惟撫擅名)……”光緒《撫州府志·物產》、正德《建昌府志·物產》、同治《南豐縣志·物產》都有橘作為特產的記載。而康熙《南城縣志·物產》則說:“南城所啖之果俱取足四方,其所產僅供十一,絕無可為境外之售,民之無所牟利亦昭然可覿矣,其目亦不足書。”可見當時南城沒什么水果,連自己吃的水果都不能完全供應。因此可以斷定,撫州所貢之橘基本來自兩個地方:撫州和南豐。 宋代的土貢分為“常貢”和“雜貢”兩種。 常貢就是指定期的“土貢”。是土貢中最具有穩(wěn)定性和典型性的一種形式,且記載的資料較為詳細。其來源有三:一是官府收購。官府收買各地貢物,然后再上貢到中央, 這種情況在唐代就已經出現, 是唐代土貢制的特點之一。二是官辦手工業(yè)的制造。宋代土貢物品有較大一部分是由官辦的手工業(yè)提供的,如名貴的紡織品、瓷器、茶等物品就是如此。三是專門的貢戶生產。土貢物品最重要的來源還在于專門的貢戶生產。 北宋土貢(元豐貢)的種類有:紡織品、毛皮、礦產品、日用品類、藥材、食物。粗略統(tǒng)計,貢物總計有191種其中,紡織品41種,毛皮11種,礦產品4種,日用品31種,藥材95種,食物9種。南宋土貢(紹興貢)的種類有:紡織品、礦產品、日常用品、藥材類、折銀貢。貢物計52種,其中紡織品45種,礦產品4種,日用品 1 種,藥材2種,折銀貢有12個州、軍。 雜貢就是“數外旁求”的貢獻,可以是額外的數量,可以是額外的種類,格外的數量。雜貢是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愿征貢的,沒有制度上的任何限制,所以雜貢的數量種類多少與皇帝的個人因素有很大的關系。 以上兩種土貢中都沒有水果類,很少提及柑、橘、橙。只在《宋史·地理志》所載各地貢品(大約在元豐年間)中有江陵府土貢:綾、苧、碧澗茶芽、柑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由于水果容易腐爛,不易運輸,在宋代不作為常貢,但是皇室不可能不消費此類物品,因此必然有其他的途徑為皇室提供此類物品,這個途徑除“雜貢”以外就是市場了。宋代商品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形成了一系列由城市、鎮(zhèn)市和墟市組合而成的區(qū)域性市場。北宋時期全國形成了北方市場、南方市場、蜀川市場、關隴市場等四個大區(qū)域性市場,南宋時期,北方市場雖然由于落入金人之手而漸衰弱,但其他幾個市場依舊蓬勃發(fā)展。宋代和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頻繁,榷場貿易十分興盛。各個區(qū)域市場、國家之間互通有無,因此宋代市場上的物品十分豐富。所以宋代出現了“折銀貢”,地方不上貢物品而上貢白銀,皇室可以隨時從市場上得到這些物品。 從宋代的土貢制度可知,當時的水果一般是不作為貢物的,特別是南宋時期“折貢銀”出現以后。那么,當年作為貢物的橘就只有通過市場才有可能到達皇宮。當時雖然江西有橘,但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畢竟不占優(yōu)勢,在規(guī)定要進貢橘的年代那是沒辦法,在不規(guī)定進貢橘的宋代則失去了競爭優(yōu)勢。據《橘錄》中說:“橘出溫郡最多種……然橘也出蘇州、臺州,西出荊州。而南出閩、廣數十州。皆木橘耳。已不敢與溫橘齒。矧敢與真柑爭高下耶?!笨梢?,溫州、蘇州才是真正出產橘的地方,后來向西傳至荊州,向南傳至閩、廣等地,江西顯然不占優(yōu)勢。也有的人認為,柑橘起源于我國云貴高原,途經長江而下,傳向淮河以南,長江下游,直到嶺南地區(qū)。 不管那種觀點都表明,宋代的南昌、撫州、南豐等地柑橘的栽培規(guī)模并不大,直到清朝末年,南豐蜜橘種植才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種類也不多,直到明朝中期,柑橘的品種才多了起來。據正德(1506-1521)《建昌府志·物產》記載:“橘,有火橘、金橘、蜜橘、金星、金豆等;柑,樹葉類橘而實圓大;橙子,似柑而皮辛,一種香者為貴?!辈粌H品種增加,而且在所有記載江西柑橘物產或貢品的地方志如《江西通志》《撫州府志》《建昌府志》《南豐縣志》中第一次出現了“蜜橘”一詞。作為地方物產的“橙子”,也是第一次在江西的地方志中出現。當然,“橙”作為一種水果(以前更多的是作為藥用),在唐代前后也有一些記載,如《新唐書》志第三十·地理四:“江陵府江陵郡,本荊州南郡,天寶元年更郡名。肅宗上元元年號南都,為府。二年罷都,是年又號南都。尋罷都。土貢:方紋綾、貲布、柑、橙、橘、椑、白魚、糖蟹、梔子、貝母、覆盆、烏梅、石龍芮?!薄缎绿茣啡さ乩砹骸昂现莅痛?,中。本涪陵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葛、桃竹箸、雙陸子、書筒、橙、牡丹、藥實?!薄督鹗贰繁炯o第十一:“丁巳,諭工部曰:‘比聞懷州有橙結實,官吏檢視,已嘗擾民,今復進柑,得無重擾民乎?其誡所司,遇有則進,無則已。’”這些有橙的地方也只是在湖北、重慶、河南等地。 可以這樣認為,“橙子”的栽培在以前還是比較少的,而且古代橙主要生長在北方,如《全宋文》 卷五十七說:“異分南域,北則枳橙?!闭驗槿绱耍诮鞯胤街局胁藕芫貌灰娪涊d,到了宋代,橙子的數量才逐漸多了起來,但還是一種稀罕物。據《橘錄》記載:“橙子之屬類橘者。橙子,木有刺,似朱欒而小。永嘉植之,不若古栝之盛,比年始競有之。經霜早黃,膚澤可愛,狀微有似真柑,但圓正細實非真柑。北人喜把玩之,香氣馥馥可以熏袖,可以芼鮮,可以漬蜜,真嘉實也?!睆闹锌梢钥闯觯茸酉耖伲a于永嘉(浙江溫州下的一個縣),外表惹人喜愛,有點像真柑(乳柑),有濃郁的香氣,且有多種用途。這樣一種“真嘉實也”(《橘錄》)的柑橘,在曾鞏生活的年代應該更少。據李震的《曾鞏年譜》記載,曾鞏從一歲到十三歲都居住在臨川。六歲時,其父中進士,以后則在外地為官,但曾鞏還一直居住在臨川。那時的臨川,橘已經是一種比較普通的水果了,而橙卻比較罕見,它又是那樣地引人注目,所以,看著那清新誘人的橙子,曾鞏不禁詩性大發(fā),因而就有了《撫橙》一詩:“黃團日映色敷腴,味勝香清失木奴。誰共金齏作瓜葛,圓臍霜蠏四鰓鱸。”這首詩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描寫了橙的誘人可愛。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撫橙》一詩很符合當時曾鞏的年齡特征。 又據李震《曾鞏年譜》,曾鞏十四到十六歲時,父易占知泰州之如皋,曾鞏隨父在任所讀書。十七到十八歲,曾易占治信州之玉山,曾鞏隨父在任所。十四歲到十八歲這四年離開了撫州。十九歲到二十一歲,因曾易占回臨川,曾鞏隨父歸,居臨川。在臨川住了兩年后又于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二十二歲時,跟他父親居住在南康(現在的廬山市)。仁宗慶歷元年辛巳(1041)曾鞏二十三歲時,于京師入太學,與王君俞相識定交。一年后,曾鞏與王安石于京師告別,歸撫州,在撫州日夜苦讀。慶歷四年甲申(1044),曾鞏二十六歲時,在撫州城中香楠峰興魯書院講學。直到慶歷七年丁亥(1047)三月,這期間的十六年,除了隨父親居住在外地的六年,其余十年都居住在臨川。從《撫橙》一詩的意境看,該詩十分純凈,看不出其中有什么深層次的意思,所以不應該是成年以后的曾鞏所作。 1047年6月,“其父曾易占奉召入京,曾鞏抱病侍父北上?!保ɡ钫稹对柲曜V》)慶歷八年戊子(1048),曾鞏在臨川居父喪。仁宗皇祐元年己丑(1049),“三十一歲。葬其父于南豐龍池鄉(xiāng)青風里源頭。在南豐居父憂,時已買田于南豐?!睆拇?,曾鞏在南豐居住了八年,到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三十九歲考中進士。期間,曾鞏寫下了《橙子》這首詩。詩云:“家林香橙有兩樹,根纏鐵鈕凌坡陀。鮮明百數見秋實,錯綴眾葉傾霜柯。翠羽流蘇出天仗,黃金戲球相蕩摩。入苞豈數橘柚賤,芼鼎始足鹽梅和。江湖苦遭俗眼慢,禁御尚覺凡木多。誰能出口獻天子,一致大樹凌滄波?!痹诩亦l(xiāng),曾鞏為什么又只寫橙子不寫橘呢?我認為,除了曾鞏比較喜歡橙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大家可能忽略了的因素。 這首詩是曾鞏經歷了生活的重重磨難,嘗盡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后所發(fā)出的心聲,正所謂“詩言志”,與曾鞏少年時代寫的《撫橙》相比,那要成熟得多,深沉得多。詩的前六句描寫了橙樹的喜人的長勢和累累的果實,后六句曾鞏就大發(fā)感慨和議論了。詩句的大意是,從開的花苞中人們也許會說橘柚的花既小又不艷,打掃鹽鼎的時候才知道調味品的可貴(注:“鹽梅和”這里指國家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在江湖上經常遭到人們的輕慢,到了廟堂上才知道平凡的人其實很多。如果有誰能把橙子(注:這里“橙子”代表曾鞏自己)推薦給天子,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橙子樹照樣能成為棟梁之材。(注:“凌滄波”這里隱喻駕馭政治風浪)后六句真可謂是淋漓盡致地將曾鞏積郁在胸中多年的悶氣都宣泄出來了。前文說過,在宋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皇室很多日用品都是用銀子在市場上直接購買的,包括儲藏、運輸都很困難的橘子。所以宋代橘子一般不作為貢品,因而橘子要能讓天子看到,必須有人采購(推薦),這種機會應該是不多的,因此才有了“誰能出口獻天子”一句。 那么,大家可能忽略了什么因素,以致于一直認為曾鞏沒有詠橘詩呢?是不是像有人認為的,不是沒有,而是曾鞏的詩散佚了很多,可能其中就有詠橘詩。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從前文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南豐的橘子確實有著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也確實可以稱為千年貢品,但畢竟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并沒有形成種植規(guī)模,到了清朝末年,南豐蜜橘才有了一些名聲。這從從清末王錫祺《小方壺齋業(yè)鈔》中收錄的魯琪光(南豐人,1828—1898)《南豐風俗物產志》中可以看出:南豐“果則有橘,四方知名……近城水南楊梅村人不事農功專以為業(yè)。”且范圍也僅限于水南、楊梅。所以在曾鞏生活的年代,橘樹在南豐種植并不普遍,更不像現在的南豐走錯了路都可以看到橘樹。甚至在光緒《江西通志》三十九的地方特產和土貢的記載中是這樣的:“山茶產南豐山茶洞”“土貢,唐豫章郡貢葛十五匹,柑子六千顆。臨川郡貢葛布十匹。宋明無;國朝南豐扇五十把?!焙螞r曾鞏在南豐居住的時間也不長,曾鞏生活在南豐的八年,可以說是曾鞏最為艱難的八年?!盎驶仕姆?,營飦粥之養(yǎng)”(曾肇《亡兄曾鞏行狀》),勞碌頓挫,艱苦異常?!端问贰贩Q:“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婚嫁,一出其力?!?/span>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他有閑情逸致去吟詩詠橘,估計是有點勉為其難。而恰好“家林香橙有兩樹”,自己家里正好載了兩棵橙子樹,每天勞作回來,看著橙子樹樸實無華的花苞,秋天卻結出了累累的果實—“黃金戲球相蕩摩”,聯(lián)想到自己的苦難境遇和懷才不遇,不禁有感而發(fā),寫出了《橙子》一詩,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何況前文也提到過,民間對柑、橘、橙喜歡混稱,曾鞏自己在詩中就寫了:“入苞豈數橘柚賤”,其實曾鞏也是把橙歸于橘的,畢竟橙類橘又屬橘。所以,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曾鞏還是有過詠橘詩的,不過沒有明確地以“橘”命名罷了。 以上從南豐蜜橘的栽種歷史和柑、橘、橙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作為土貢或地方物產的變化情況,結合曾鞏生活的年代土貢制度的變化,以歷史的記載為依據,同時加上了一些合理的推測,對曾鞏有無詠橘詩的問題作了一些探討,從中也可大概了解曾鞏的詩作中為什么有關柑橘題材的詩那么少。純屬一家之言,也沒有類似的文章可供參考,論述不周之處實屬難免,謹以此文求教于大方之家。 |
|
|
來自: 水云村 > 《原創(chuàng)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