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描繪暮春景色,流露出傷春的淡淡的哀愁。全詞如下: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 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 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起首寫道:“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痹~人首先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在小路兩旁,花兒已經(jīng)凋零,稀稀落落的,只有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抬頭一望,只見綠色已經(jīng)漫山遍野,而在那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這里,詞人用“紅稀”、“綠遍”、“樹色陰陰”表現(xiàn)了春天已經(jīng)消逝,暮春氣息很濃。其中,“稀”、“遍”、“見”很妙,可以說,不但表現(xiàn)了春季時光流逝過程,而且把靜態(tài)事物動態(tài)化。
接著寫道:“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边@里,詞人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常見的景色?!耙磺芯罢Z皆情語。”詞人寫進詞作中的物景成為審美意象后,自然也就賦予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不但暗示了春去必然,只好任楊花飄舞,而且也突出了楊花活躍的狀態(tài)。真有“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歐陽修《蝶戀花》)之妙。詞人用“濛濛”和“亂撲”,描繪出了楊花極強的動態(tài)感。而“行人”把人引進詞作中,“物”、“景”、 “人”結(jié)合,使得詞作更有極為美妙的境界。
過片寫道:“翠葉藏鶯,珠簾隔燕?!边@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jīng)長得很茂密,里面還有看不到的黃鶯,這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被紅色的簾子所隔,進不了室內(nèi)。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詞人對室內(nèi)景象的描寫。
接著寫道:“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游絲”就是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在古代詩歌中,那游絲蕩漾,殘紅堆擁|,游絲軟系飄香榭而寫出了一種凄清的審美境界。詞人在這里,描繪出在這閑靜的室內(nèi),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jié)、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的景象。其中“逐”、“轉(zhuǎn)”二字,以靜寫動態(tài),反托出整個室內(nèi)的寂靜。
詞作最后(結(jié)拍)寫道:“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痹~人跨越時間,沒有寫喝酒是的狀態(tài),而進入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了。也就是說,詞人在中午因酒醉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此時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詞句中,直接點明“愁夢”,這樣,不但暗示了“借酒消愁”,而且也表明了這愁來源于春天的過去。惜春,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主題。惜春,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人生時光。但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于是,春愁也就油然而生。最后一句以景結(jié)情,真與歐陽修《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在情感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首先,以景結(jié)情,賦予想象
這里我們可以引用明代戲曲理論家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中說:“結(jié)‘深深’妙,著不得實字?!?明末清初韻學家沈謙《填詞雜說》中也說此詞結(jié)句“更自神到”。也就是說晏殊詞寫景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其次,結(jié)構(gòu)完整,意蘊豐富
這首詞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nèi)景,最后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jié),不但按照此詞牌要求結(jié)構(gòu)的,而且在景物變化中,推進情感的變化。
再次,詞語準確,表意深厚
在詞作中,詞人不但用“陰陰”、“濛濛”、“深深”等疊詞形容景象,而且也運用動詞將靜態(tài)景象動態(tài)化,使詞作更富高深的審美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