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讀古《中藏經(jīng)》之“火法有五”:病起于五臟者,皆陰之屬也。其發(fā)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內(nèi)熱,或外熱而內(nèi)寒,或心腹膨脹,或手足拳攣,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不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綿綿默默,狀若死人。狀若死人。如斯之候,備出于陰。 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故前論云: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溫熱湯火,亦在其宜,慎勿強之,如是則萬全其萬。 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風中有五生死論”:風中有五者,謂肝、心、脾、肺、腎也。五臟之中,其言生死,狀各不同。 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zhuǎn)側(cè),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膶動不休者,心絕也,不可救,過五六日即死耳。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肝風宜于肝俞灸之。 脾風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黃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風宜于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踞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脅下,未生黃點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腎風宜腎灸腎俞穴也。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語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風宜于肺俞灸之。 凡診其脈,滑而散者風也。緩而大,浮而緊,軟而弱,皆屬風也。 中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 中風之病,口噤筋急,脈遲者生;脈急而數(shù)者死。 心脾俱中風,則舌強不能言也;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也。 風之厥,皆由于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疹,有偏枯,有失音,有歷節(jié),有癲厥,有疼痛,有聾瞽,有瘡癩,有脹滿,有喘乏,有赤白,有青黑,有瘙癢,有狂妄,皆起于風。 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語謇澀者,房中而得之;癮疹者,自痹濕而得之;歷節(jié)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瞽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莫離于五臟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 |
|
|
來自: 時寶官 > 《中醫(yī)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