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音:Shào 邵姓的來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采邑為姓氏,源于姬姓。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周室東遷后,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秦并六國,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二是出于地名。春秋時楚國有邵陵,居于此地之人遂以“邵”為姓氏。三是出自他族改姓。 兩漢時,散居于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期,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西晉末年,邵姓開始南遷,后輾轉(zhuǎn)到達福建、廣東等地。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山西、湖北、湖南都有邵姓人居住。南宋邵姓廣布于江南各地,還有一支遷入豫西山區(qū)。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邵姓被分遷于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清朝時,有邵姓遷至臺灣,后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 邵姓歷史人物有邵雍,北宋哲學家。一生淡泊名利,為理學象數(shù)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著有《皇極經(jīng)世》等。邵博,南宋學者,能文,著有《邵氏聞見后錄》。邵彌,明畫家。工詩文,善書法,尤長于繪畫。擅畫山水、水仙蘭竹,他的山水畫既繼承了元人繪畫的技巧,又融入了宋人書畫的意趣,筆墨疏簡秀逸,名重一時。邵長蘅,清詩人,詩文俱佳,風格典雅。 邵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二位。 【源】 ①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封于燕,后又封于召(故城在今陜西岐山西南),至太子丹為秦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后加邑為邵(9,17,60)。 ②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后有邵氏,見《姓譜》(17,62)。 ③明清時云南定邊土把事有邵氏(253)。 ④清滿洲八旗姓烏雅氏有改姓邵氏者(174,180)。今滿族姓(344)。 ⑤瑤(117,120)、彝(130)、蒙古(344)等民族均有此姓?!就?博陵、安陽、汝南(17,21,60,418)?!静肌?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24%,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安徽、遼寧等省多此姓,此六省邵姓約占全國漢族邵姓人口65%。【人】 邵休,漢時青州太守,其先避事,召字加邑為邵氏(7)。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 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固安,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湖北之利川、監(jiān)利,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澄海,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滿、鮮、傣、苗、彝、土家、普米、達斡爾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亦收載?!缎帐峡悸浴?注其源: ①其據(jù)《姓源韻譜》 注云: “周召公奭之后。” ②其據(jù) 《氏族博考》 注云: “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雹燮渥⒁?《姓譜》云: “文王子季載之后?!?望出博陵。 三國吳有邵疇; 唐代有邵軫; 宋代有邵雍; 又有邵炳,淳安人,天圣進士; 明代有邵元節(jié),貴溪人。 |
|
|
來自: 飄逸仙7p0c1mzk >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