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萊塢往事》李小龍的形象浮夸、張揚:
以武會友,李小龍砸在汽車上,非常狼狽…… 這一片段引起很大爭議,而昆汀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話題性。 其中,來自李小龍女兒李香凝的質(zhì)疑,可以說正中昆汀的下懷,影片宣發(fā)人員笑得四腳朝天,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吸引眼球的了,《好萊塢往事》首周票房破四千萬美元,創(chuàng)昆汀電影紀錄! 昆汀堅持認為:
據(jù)媒體查證,卡德維爾的回憶錄《李小龍:只有我知道》(Bruce Lee: The Man Only I Knew),并未出現(xiàn)這樣的話。 無論如何,昆汀的目的達到了。 看過李小龍的一些紀錄片,他在生活中和銀幕上一樣性感,言談舉止充滿魅力,感覺《好萊塢往事》對李小龍的處理方式太過夸張,純粹是為了話題性,便于炒作。 但要說刻意侮辱李小龍,恐怕還輪不到昆汀。 1978年,香港大導(dǎo)演李翰祥拍了一部《子曰:食色性也》,開場就諷刺李小龍在銀幕上戰(zhàn)無不勝,永遠不死,然后拿李小龍之死開涮:
配以香艷的畫面,觀眾為之哄堂。 接著又惡搞自己的公司邵氏影業(yè)及自殺身亡的邵氏當(dāng)家花旦林黛,連邵氏當(dāng)紅小生姜大衛(wèi)也不放過: 姜大衛(wèi) 我不贊成這樣的惡搞,尤其是拿李小龍之死做文章,但藝人在享有巨大知名度并獲利的同時,被惡搞、出讓一定的隱私權(quán),放諸四海而皆準。 默默無聞的路人甲,即便跪求惡搞,李翰祥、昆汀的眼珠子也不會轉(zhuǎn)過去。 對這樣的惡搞不感興趣,不買票支持就是最好的回答,上綱上線則大可不必,否則,李翰祥早就因涉嫌名譽損害被送上法庭了。 昆汀、李翰祥拍的不是紀錄片,就算拍紀錄片,他們對人物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如果藝術(shù)家必須按照我們的意愿塑造人物,不如取消導(dǎo)演這個行當(dāng)算了。 |
|
|
來自: 西風(fēng)影評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