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7 篇 用故事來評估與記錄孩子表現(xiàn) 用故事來支持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與我們面臨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在處理的是孩子的錯誤與問題。 接下來了幾個故事,孩子們都在告訴我們,首先需要處理情緒。 01 “我不認為自己犯錯了,但我愿意改變自己的習慣” 蜂窩體驗課的主題是“我要怎么從犯錯中學習”,中間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孩子會針對自己遇到的犯錯,分析“為什么這是犯錯”。 有幾個孩子紛紛抱怨:
顯然,不少孩子都有遇到過“別人指出錯誤,我卻并不認為是犯錯”的情況。不過,以上的表達都只是在發(fā)泄不服氣、委屈的情緒。對解決問題似乎沒有幫助。 這時,一個 9 歲的孩子提出:“有些犯錯之所以是犯錯,是因為對自己,或者對周圍的人、環(huán)境有害。但有時候,爸爸媽媽想糾正我們,只是因為這些好習慣對他們有利。” 他在討論的過程中分享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美術課要求臨摹,但自己想自己創(chuàng)作;另一個是回家換鞋后要整理鞋子,但自己覺得無所謂。而媽媽會在旁邊一直嘮叨。 帶領討論的老師大鵝問:“那在你不覺得自己犯錯時,你會怎么辦呢”。 他說:我首先會嘗試和爸爸媽媽商量,但是發(fā)現(xiàn)沒什么用,如果用 0-6 分打分,有效程度是0分。然后會想其它的辦法,因為不想被嘮叨。 他接著補充了一個他稱為“糖衣炮彈”的、可以打 6 分的辦法——讓掃地機器人幫忙整理鞋子。 我很是好奇掃地機器人是怎么做到整理鞋子的。不過這也不重要了。 最讓我驚奇的是,這個 9 歲的孩子,不僅清楚地感受和理解了自己的情緒,并且很好地接納了自己的看法——“我并不認為自己犯錯了”。 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不想被嘮叨,要照顧好爸爸媽媽。 其他幾個孩子也紛紛在文字區(qū)表示贊同:“說得真好!”。 這讓我想起,在本科課上,也有孩子分享了不少他們和爸爸媽媽、朋友、同學發(fā)生的矛盾。很多時候,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會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藏起來。 因為和別人的想法不一樣,有的孩子會陷入“對”和“錯”的糾結中,有的孩子會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但這樣反而讓矛盾越來越深。 相反,當孩子勇敢表達、接納自己的真實想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里再分享三個故事。 02 “和朋友吵架了,我愿意先道歉” 主題:為什么我和朋友隔三差五就會想絕交? 在這個主題討論中,孩子們分享了和朋友間發(fā)生的爭吵。其中會有這樣的一些例子:
孩子的解決辦法通常分為兩種: 1. 我就是對的,憑什么讓著他/她呢?絕交就絕交! 2. 我們是好朋友,一定要互相包容。我可以先道歉。 很多孩子都會斬釘截鐵地選擇其中一種辦法,似乎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爭吵并不是什么大問題。 可是有趣的是,選擇絕交的孩子表示常常會后悔,很快就彼此和好。而選擇道歉的孩子也表示,有時候會在和好后又吵起來。 這樣一來,問題就反復出現(xiàn),沒完沒了。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我們做選擇時,忽略了一些自己真實的想法。 在我們的討論中,孩子們是這樣嘗試解決問題的: 我問:為什么朋友會推你、嚇你呢?他/她是沒有把你當朋友嗎? 其中一個孩子,小Y說: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好玩,是朋友間表達興奮的方式。 我繼續(xù)問:那么,包容他/她就是可以讓朋友繼續(xù)推自己、嚇自己? 另一個孩子,小米:不,要很嚴肅地跟對方說,我不喜歡這樣,再這樣就不和你玩了。 我表示理解大家的想法了,指出:我發(fā)現(xiàn),當我們說絕交時,會忽略了表達我們想和對方做朋友的想法,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太難過了;而在我們選擇包容和原諒時,又會忽略表達自己不喜歡對方的一些行為的想法,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太在乎朋友了。 這時,紫菡補充說:嗯,我還是愿意(為吵架)先道歉,因為我在乎我和朋友之間的友情。不過同時,我會希望朋友也向我道歉,知道我的不開心,否則不做朋友也沒關系了。 嗯,在面對問題時,認真地關心、感受自己的情緒,這很重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更好的辦法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 03 “要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上學理由,而不是被逼著去學枯燥的知識” 孩子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上學。比如,木就義正言辭地說,“人必須要上學。上學了以后可以坐空調房里辦公,而如果學不好只能掃大街?!?/p> 可是,也有孩子就提出疑問,比如小Y就說:“我不明白為什么數(shù)學要學方程,我們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我覺得只有偉大的科學家才會用到方程。” 騰岳也說:“我覺得人必須上學是大人說的理由,小孩子是不會這么想的?!?/p> 我問,“那你們覺得為什么要上學呢?” 孩子們還是回答要學習知識。 我換了一種問法:“那大家都說說看你們在學校最開心的事什么吧?;蛟S可以找到更多上學的理由!” 這時,大家的想法不再僅僅圍繞著“知識”本身了。 小Y說:課間休息可以跟小伙伴玩。還有一些科目比如美術、音樂、體育挺好的。 Beibei 說:體育課非常好玩,因為可以上半節(jié)課,然后玩一會兒,可有意思了。 慈易在之前的討論中有提到自己的夢想是做發(fā)明大師,他說,如果以后要做發(fā)明大師,方程應該挺有用的。做地理學家也是。 思凝說:不上學,在家很無聊呀。 思凝提出,小孩更多的是享受上學的某一段時光,而大人想到的是未來。 然后,大家嘗試把小孩和大人說的上學的理由進行分類,決定把“學習知識”和“人必須上學(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歸為大人和小孩共同認為的理由。同時,總結出了小孩和大人的理由的特點。 最后,小Y認真地說,“大人常常強調那些枯燥的知識,所以小孩一定要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上學理由,而不是被逼著上學?!?/p> 確實,當我們把“學習知識,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當作唯一的、正當?shù)纳蠈W理由,而因為“喜歡同桌”、“喜歡課間活動”這樣的想法而自責,往往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 何不接納、肯定這樣的想法,把它們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呢? 04 “我決定不參加演講了” 蜂窩每周的線上課程結束后,都會有和討論主題相關的一個演講機會,報名的孩子將會在下一周的課程開始之前向大家演講。 在一次有關“誤解”的演講中,慈易說:我沒有想起來被人誤解的事情,我決定不演講了。 我問:咦,那你上周為什么報名呀? 慈易:因為喜歡演講呀。我等下次主題再報名吧。 我欣然接受了慈易的“放棄”,其他孩子也并沒有覺得慈易搶占了演講名額卻放棄了機會,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我想起來之前的班級中,有好幾次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想要放棄演講,家長都會有點焦慮地說:“老師,你來跟孩子說說,鼓勵孩子堅持一下吧,這樣輕易放棄不太好?!?/p> 我都會回復說,“沒關系的,孩子有興趣的話下次再報名吧!” 我們常常會認為“放棄”就意味著事情做不成了、失敗了,于是很多人都會畏懼選擇“放棄”,不敢表露自己想要放棄的心情。 而就像慈易這樣,6歲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為什么放棄這一次的演講,也非常清楚自己是會努力抓住下一次機會的。如果因為“絕不能放棄”的念頭硬著頭皮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該多難過呢。 所以,我很高興慈易能坦然接納自己不想做一件事情的心情,并且做出了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卻很重要的決定。 05 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才能看到更多的選擇 當我們鼓勵孩子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接納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時,可能會有這樣的擔心:孩子會不會太過自我了? 而以上幾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是有能力基于自己的真實感受,找到自己真正要解決的問題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