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織紋簋(guǐ),春秋時期盛食器,青銅禮器。唇微外卷,直頸,鼓腹,圈足;雙獸耳附飾垂珥;腹飾變形獸面紋和由橫豎線條等組成的幾何紋。簋,商周時期的盛食器、禮器,圓口,雙耳。簋造型多樣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后來才出現(xiàn)雙耳、三耳或四耳簋。簋和鼎也是權力和定位的象征。簋在古代有著嚴格的禮制使用規(guī)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龍虎紋鼓座,春秋時期青銅鼓座。鼓,是古代戰(zhàn)爭、祭祀樂舞等活動常用到的樂器,而鼓座就是承載鼓的座架。因此件鼓座上有兩個對稱的虎頭和四條相纏繞的龍盤踞,故定名為“龍虎紋鼓座”,又因其側有四環(huán)又稱“龍虎四環(huán)銅鼓座”。龍虎紋鼓座,口沿作虎和龍盤繞一周,虎方眼大耳張口作吼嘯狀,龍獨角上翹;周圍及龍身均飾蟠螭紋;整件鼓座造型形象生動。吳王光鑒,春秋晚期吳國青銅器。是吳王光為其女兒叔姬出嫁制作的媵(yìng)器,故名吳王光鑒。吳王光鑒,圓腹、平底;口沿處附有兩只獸首耳,耳的下部各吊著一只圓環(huán);外壁上裝飾精美的羽翅紋樣;在鑒內壁偏下方,鑄有四個青銅環(huán),青銅環(huán)圍成一圈。吳王光鑒是一對青銅冰鑒,主要作用有:可以使用冬天貯藏下來的冰塊,在夏日酷暑中冰出清涼美酒,供王公貴族享用。鑒,作為一種古代大型盛水器,除了盛水,還有很多別的功能。比如在銅鏡還沒有廣泛應用時,人們就用裝滿水的陶鑒當鏡子,我們現(xiàn)在說的“鑒定”、“鑒賞”等詞最初就源于鑒這一功能。在鑒的底部放上冰塊,再把罐裝的酒和食物等放進去冰鎮(zhèn),在夏天飲食,清涼爽口,鑒就成了古代“冰箱”。古代大的鑒還可以用作浴缸,用來沐浴。吳王光,即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又稱公子光。吳王闔閭在位重用孫武等人,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王闔閭向蔡昭侯提出聯(lián)合對付楚國,并將自己的女兒叔姬嫁到蔡國。獸面紋大鐃(náo),商代青銅樂器。鐃身上大下小,橫截面為橄欖形;鐃柄中空,通于鐃體內腔;鐃體表面飾浮雕狀獸面紋,紋飾粗壯突出,并用細線勾勒卷云紋;還在獸面紋的空隙處襯以細小卷云紋地,從而形成粗細形態(tài)不同的三疊紋飾;鐃柄與口上皆飾變形獸面紋。鐃又稱鉦、執(zhí)鐘,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鐃流行于商周時期,與鐘外表相似,同時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槌敲擊的青銅器四連環(huán)銅鼎,戰(zhàn)國時期楚國青銅烹飪器。四連環(huán)銅鼎類似于現(xiàn)代的分隔火鍋,可以同時燒煮四樣不同的食物。四鼎相同,腹部相連,共有4足和6個附耳,造型新巧別致。蓋為圓拱形,子母口,縫合嚴實。蓋面飾二圈凸弦紋和三個犧紐,犧紐略高于正中小紐,因此取蓋仰放時,三犧紐便成三足,還可盛放食物。鼎,一般都有二耳,此四鼎只有6耳,但是前后、左右看來,每個鼎還是有二耳。四鼎只有4個高蹄足,足根部作獸面紋,足中部作活頁狀,可以向內折疊。內折射鼎底著地,撐起來,鼎底凌空。升高放低,活動自如。出土這件四連環(huán)鼎的地方,還發(fā)現(xiàn)一件楚國的青銅蒸炊器,名叫“甗“(yǎn)。甗是流行于商周至漢代的飪食器、禮器,相當于現(xiàn)代的蒸鍋。甗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gé)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zèng),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bì),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足間可燒火加熱。鄂(è)君啟金節(jié),是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頒發(fā)給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啟,于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鄂君啟”中的“鄂”為地名,“啟”是鄂君之名。鄂君啟,字子皙,是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之子,被封于鄂(今湖北鄂城)地。據(jù)節(jié)文記載,頒發(fā)此節(jié)的時間是楚國的“大司馬邵陽敗晉師于襄陵之歲”,為公元前322年。銘文還嚴格規(guī)定了水陸運輸?shù)姆秶?、船只的?shù)量、載運牛馬和有關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具體條文。金節(jié)用銅鑄成,文字錯金。因形似劈開的竹節(jié),故名“節(jié)”。這種“車節(jié)”和“舟節(jié)”,迄今為止僅此一件,因而極為珍貴。金節(jié)是研究當時楚國的交通、商業(yè)、地理、符節(jié)制度、楚國王權的集中和強化,以及楚王與封君的關系等方面的重要實物。獸耳罍(léi),戰(zhàn)國時期楚國青銅酒器、大型盛酒器、禮器。此獸耳罍外形呈圓口、直頸、廣肩、鼓腹、圈足,兩側有對稱獸耳銜環(huán),腹部飾模印羽紋(又稱云紋),罍體較矮胖。在造型結構和花紋裝飾上,這件獸耳罍沒有沿用昔日復雜形體與面目兇惡的紋樣,而且端莊大方、紋飾簡潔,具有明顯東南文化特征。罍盛行于商代、西周時期,且造型大多復雜、紋飾繁縟、形象多表現(xiàn)為兇惡神秘,春秋以后罍就相對少見了。蔡侯方壺,春秋時期盛酒器,青銅禮器。銅壺高80厘米,頂部飾有八片透雕蓮瓣;直口,長頸,圓角方腹,圈足;蓋頂作鏤空八瓣蓮花,頸部置龍耳套環(huán),腹部作十字分欄;壺身飾蟠螭紋和竊曲紋,圈足下置四只張嘴伸舌,向上仰視的小獸。壺頸內有2列6字銘文“蔡侯紳之飤(sì)壺”。蔡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和周王室同宗。后來隨著楚國實力的強大,春秋中期時蔡國就已成了楚國的附屬,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吞并乳釘紋簋(guǐ),西周時期盛食器、青銅禮器。呈圓形,直頸,鼓腹,平底,圈足;腹部以菱形紋為地,每一菱形內飾一乳釘,并填以極細的雷紋;頸部和足飾變形夔(kuí)紋;設有雙耳,耳背附鏤空棱脊。簋是古代盛食器,一般圓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無蓋、無耳,或有雙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帶蓋,有雙耳或四耳;吳越地域的簋則基本上都是雙耳無蓋。此外,簋還是重要的青銅禮器,在祭祀和宴饗時與鼎配合使用,而且以偶數(shù)出現(xiàn)展翅攫(jué)蛇鷹,攫(jué,即抓取),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此青銅器,鷹首前伸,作伸首展翅狀;雙目圓睜,兩爪抓住一條翹首雙尾蛇;鷹翅、尾和身均飾羽紋。整件作品造型生動,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