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冬君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玲瓏山,名副其實,小巧玲瓏,就像臨安古城的后花園。 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曾登游玲瓏山,山得詞仙光顧,氣韻愈發(fā)靈瓏。 都說蘇士子的詞,必是銅將軍打鐵竹板,高唱大江東去;柳永的詞則須于秦淮河邊,淺斟低唱:揚柳岸,曉風殘月。不過,東坡居士在玲瓏山的題詞,卻情思婉約,纏綿悱惻。所謂:山玲瓏,水玲瓏。山水玲瓏;鐘悠遠,鼓悠遠,鐘鼓悠遠。 這一嘆三詠,回味綿長的詞句,卻牽出讖語的命意,在這玲瓏的山水中,有一段才子佳人了卻塵世情緣的往事。 蘇軾與杭州絕代歌伎琴操一見鐘情,歌伎與蘇學士的對應唱答,頗具才氣,于是學士憐琴操蘭心慧質,勸其及早從良。琴操即和學士,信口歌唱:“謝學士,醒黃梁,門前冷落稀車馬,世事升沉夢一場?!?/span> 琴操以為,從良也不過是苦俗一世,便決定聽命學士,“從今念佛往西方”,到玲瓏山削發(fā)為尼,青燈古佛,只留得襟袖上,空有余香。無奈紅顏薄命,琴操帶著“此去何時見也”的遺憾,禪寂于玲瓏山上。與清風為伴,山水為鄰。 才子郁達夫,感其事,憐其身,專為憑吊琴操的“香冢,登玲瓏山,并找來《臨安縣志》,坐在墓前翻尋,可惜全書只有一行字“玲瓏雖小,蘇軾曾登?!睕]有琴操的任何香跡蹤影,才子頗為不平,面對“一捧荒土,一塊粗碑”,即刻賦詩一首: 山即玲瓏水亦清,東坡曾此訪云英, 如何八卷臨安志,不記琴操一段情。 也許學士愧于琴操的高悟,而登玲瓏山尋禪。 蘇軾性情率真,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游宦仕途,幾經浮沉。學士雖才高八斗,卻不諳政途謀事,徘徊兩難。醉酒留詩,差遣郁悶。倚石而眠。但人醉心不醉,詩云:“何年僵立兩蒼龍,瘦瘠盤盤尚倚空。”玲瓏山也有蒼勁險峭之容,激發(fā)了學士的豪放詩情,才有“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的生命感發(fā)。(舊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