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單位體檢之后,你會和同事們吐槽自己的體檢報告單嗎? 在大家的體檢熱議話題榜中,幽門螺桿菌、甲狀腺結(jié)節(jié)、肺結(jié)節(jié)等“發(fā)病率”高,又和癌癥有著說不清道不明關(guān)系的項目一定長期霸占榜首。 因為和胃癌關(guān)系“曖昧”,很多人會對幽門螺桿菌產(chǎn)生恐懼,今天,我們請專家來說道說道,這個細菌是個什么來頭?我們要怎么防范它? 幽門螺桿菌和胃癌有多“曖昧”? 在中國人體內(nèi),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相當高,“雖然缺少全國的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但國內(nèi)醫(yī)學界普遍認為它的感染率在50%左右,有的地區(qū)甚至在70%左右。”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主任潘文勝說。 這么高的感染率,這和咱們中國人喜歡吃大桌菜,沒有分餐制習慣緊密相關(guān)。 當我們體內(nèi)有了這種細菌,也并不代表就一定就得病。但是,它和癌癥“曖昧”關(guān)系讓所有人不得不重視它:201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機構(gòu)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致癌物,認為78%的胃癌可歸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幽門螺桿菌其實是一種喜歡強酸環(huán)境的細菌,它非常特殊,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最適合它生存的就是哺乳動物的胃。正因如此,幽門螺桿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 那么,這種寄生在胃里、黏附于胃粘膜及細胞間隙的微需氧菌,是怎么和胃癌扯上關(guān)系的? 首先,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往往都有胃炎,而國際學術(shù)界公認胃炎癌變過程為: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 看吧,從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到胃癌,還有很長的過程,離癌變還有五個步驟的距離,不過如果放任它不管,這個進程是不可逆的。 “我們的近鄰日本,在2014年出版的《京都胃炎分類》中記錄,14歲到20歲的年輕人,在消除了幽門螺桿菌感染之后,出現(xiàn)胃炎、胃潰瘍、胃癌的數(shù)據(jù)都有明顯降低。 更具體的數(shù)據(jù)同樣來自日本,每年日本的胃癌發(fā)病率有0.25%,而在中學生體檢納入幽門螺桿菌項目,并清除每一位感染者體內(nèi)的細菌后,日本目前的胃癌風險降低到了0.14%。 幽門螺桿菌治療會有副作用? “我查出來有幽門螺桿菌,但聽說把它治好了會有其他問題出現(xiàn),所以我就沒治?!边@樣的觀點在辦公室里并不少見。 消滅了幽門螺桿菌,會帶來副作用嗎?“如果說除菌有副作用的話,那就是肥胖、食管返流、及藥物其它副作用。”潘文勝說。 清除了細菌,為什么會肥胖?“消滅了細菌,胃粘膜的各種病變也就消失了,人的胃口會變好,吃的也就多了,這時出現(xiàn)的肥胖,僅僅是因為過去代謝平衡被打破,攝入了更多能量而增胖。”潘文勝解釋道,這樣的發(fā)胖同樣會抬高食管附近的隔肌,導致胃食道返流的出現(xiàn)。 ![]() “相比于發(fā)病率、死亡率高居前二、三的胃癌風險,清除幽門螺桿菌導致的所謂‘副作用’其實并不嚴重,而且,這也能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運動改進。” 因此,一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消滅幽門螺桿菌利遠大于弊。 哪些情況感染后一定要殺菌? 幽門螺桿菌通常是采用四種藥物治療,藥物劑量大、時間長,其中包含兩種抗生素,藥物代謝對肝臟、腎臟有一定負擔,還可能產(chǎn)生一些過敏反應。出于胎兒、兒童生長發(fā)育影響等因素考慮,孕產(chǎn)婦、兒童以及嚴重肝腎疾病等患者不建議使用。 到底哪些人需要做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呢? ①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② 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縮或糜爛患者; ③ 胃癌家族史會加大患胃癌的風險; ④ 有MALT淋巴瘤患者。 以上4類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其他患者呢,如果沒有癥狀,也沒有胃癌的高危風險,不是一定要殺菌的;兒童除非是有了HP相關(guān)疾病,一般也不需要治療,隨著慢慢長大,菌可能就被年齡帶走了。 所以,不是人人都要殺菌的。 畢竟殺菌用的藥也不少,副作用也不少,一定要聽醫(yī)生的建議綜合分析。 日常生活,怎樣預防反復感染? 潘文勝建議大家養(yǎng)成這些習慣: 1、飯前便后洗手:洗手應著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縫隙,不要給幽門螺桿菌機會。 2、食物要經(jīng)過高溫:幽門螺桿菌有個弱點,就是不耐熱,水要燒開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飲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煙,不喝酒飲食,營養(yǎng)均衡,細嚼慢咽。 4、建議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應選擇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對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給孩子口對口喂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