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花開無田 元朝末年,天災(zāi)不斷,而統(tǒng)治者卻不斷食民而肥,苛捐雜稅,矛盾激化之下終于導(dǎo)致農(nóng)民起義叢出不窮。而在眾多的反元農(nóng)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于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jīng)占據(jù)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tǒng)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出身于社會底層。只不過他雖為漁民之子,但相較于朱元璋而言,陳友諒卻實在太過幸福,少時能夠讀書,還在縣衙中擔任過小吏,而這種“學富五車,通曉吏治”顯然也是他能夠被任用的重要資本。 1351年,劉福通埋下的“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出土,為元王朝的滅亡,點燃了第一把火。徐壽輝、鄒普勝等人也順勢揭竿而起,并建立了天完國,徐壽輝隨即稱帝。 而在元軍的打擊之下,徐壽輝等人節(jié)節(jié)敗退,倪文俊作為天完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卻在1355年大破元朝威順王的水軍,并一舉攻克武昌、漢陽。他也藉由此被任命為天完國的丞相。但是主弱臣強,也為后來的爭端埋下了禍根。 而此時的陳友諒則與張定邊等人投奔在了倪文俊麾下。能夠識文斷字,又通曉吏治,在這群農(nóng)民起義軍中,顯然陳友諒出類拔萃,他也被倪文俊委任為自己的書記官。而隨著起義軍的征伐,陳友諒也被進一步重用,成為武漢、漢口以東門戶——黃州元帥。而1357年,功勛卓著的倪文俊與徐壽輝之間為了爭奪權(quán)利,徹底鬧翻,最終倪文俊計謀敗露,逃往陳友諒駐守的黃州方向,希冀能夠借助陳友諒的力量登山再起。 作為陳友諒的伯樂,他自認為陳友諒自然會鼎力相助。卻不成想,在利益面前陳友諒卻輕而易舉的便做出了選擇,將倪文俊斬殺,而陳友諒也趁機吞并了倪文俊的勢力,還獲得了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的信任。 但是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對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都能尚且如此,更遑論他人?兇狠,唯利是圖,也讓人們對他產(chǎn)生了信任危機,作為競爭者的朱元璋在郭子興處被排擠,而后只得出走滁州,獨自在滁州帶兵,而后眼見郭子興被孫德崖逐出濠州走投無路,朱元璋的做法不是如陳友諒一般的落井下石,卻是設(shè)宴款待,還將滁州讓給郭子興。而這也成為朱元璋,能夠吸納良將謀士,實力逐漸強大的重要因素。 如此高下立判的態(tài)度,最后的結(jié)局也正是應(yīng)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如果說倪文俊事件,乃是幫助徐壽輝鋤奸,乃是國家大于個人,那么在面對趙普勝之時,則讓他的野心徹底暴露無遺。 在統(tǒng)兵占領(lǐng)江西之后,他已經(jīng)成為天完政權(quán)的第一大勢力,蠢蠢欲動的他意欲兼并趙普勝所部。而趙普勝手下名將云集,傅友德、廖永忠等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占據(jù)淮西一帶。于是,他果斷利用“鴻門宴”趁其毫無戒心,將他伏殺。這樣直接導(dǎo)致天完國內(nèi)部矛盾四起,大批將領(lǐng)出走,選擇投奔朱元璋。 此消彼長之下,朱元璋實力又有增長。而陳友諒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則是弒殺天完國皇帝徐壽輝。 1359年底,徐壽輝決定遷都龍興(南昌),而這恰恰是自己的勢力范圍陳友諒選擇“伏兵城外”,將徐壽輝左右心腹全部誅殺。此時的天完國皇帝也徹底成為了陳友諒的傀儡。 而陳友諒卻并未學習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早就按訥不住,僭越之心,在討伐朱元璋拿下采石磯時,便派人將徐壽輝錘殺。 在講究“名正言順”的古代,得位不正,必受其累。離心離德之下,陳友諒雖然心滿意足的稱帝,建國號“漢”。而后志得意滿,目空一切的陳友諒,則以為可以輕松剿滅朱元璋。 雖然元朝末年,群雄迭起,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但與朱元璋的能容人,能用人的個人素質(zhì)而言,一個肆意弒殺君王,將領(lǐng)的陳友諒顯然不會是好的歸宿。 而對康茂才的輕信,則更加彰顯了陳友諒目空一起的自大,一場龍灣之戰(zhàn),讓漢精銳損失殆盡。而接下來的洪都之戰(zhàn),舉國之兵60萬大軍圍困只有3萬兵力駐守的洪都,在張定邊的建議之下,他都固執(zhí)己見,不分兵兩路。倘使他能夠聽從,分兵直取應(yīng)天,那么戰(zhàn)略失誤的朱元璋,又怎么會最終勝利,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偶然性與必然性。 在隨后的鄱陽湖之戰(zhàn)中,朱元璋曾經(jīng)數(shù)次臨危,韓成替其而死,常遇春百步穿楊,搭弓射箭射中張定邊,而陳友諒則中箭身死。勝負之數(shù),似有冥冥。 劉基評價他,劫持君主,脅迫威脅屬下,名號不正,地據(jù)上流,更加之目空一切,可先圖之。朱元璋更是評價他“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一個人如果單純有果決狠厲,驕傲自大,或許能夠成一時之事。但也只有德才兼?zhèn)洌谷诵淖匀粴w附,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大業(yè),成為最后的勝利者。 參考資料:《明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