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絢麗多彩,唐詩匯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唐朝不乏著名的詩人與朗朗上口的詩句,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有名的詩,就是出自唐朝的大詩人——李賀之手。這句詩自從出現之后,唐朝詩人中竟然沒有人能接上,一直到宋朝的時候,才陸陸續(xù)續(xù)有人接了下半句。 一、李賀為什么被稱為“詩鬼”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人。因為家住在福昌的昌谷,所以常被人稱為“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人,家世顯赫,是名門望族。但是到了李賀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沒落了,李賀的父親晉肅,只做過縣令一類的小官。 雖然家庭條件給不了李賀飛黃騰達的機會,但是李賀憑借自己出眾的才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在唐朝的詩壇上博得了大名,又頗得韓愈、皇甫湜的賞識。李賀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不過因為自己父親的名字中的“晉”與“進士”這個字發(fā)音相近,導致他出于避諱的原因而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因此,李賀的仕途之路就這樣被阻塞了,他只在京城做過太常寺奉禮郎這樣的小官,一生窮愁潦倒,抑郁失意。 李賀被稱為“詩鬼”與他寫的詩有關系。李賀的詩作大多慨嘆生不逢時的內心苦悶,還有對黑暗現實不滿的揭露,以及對民間疾苦的反映。更重要的是李賀的詩有許多對鬼神世界的描寫,這些詩曲折地表現了他對社會現實的厭惡與否定,也表現了作者消極、傷感以至頹廢的情緒,所以李賀被人稱為“詩鬼”。 二、“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出處后人口耳相傳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詩,是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這首詩。李賀這樣寫道:“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詩歌題目所談及的“金銅仙人”,指的是漢武帝劉徹幻想長生不老,于是沉湎于煉丹求仙。這句詩的意思是:仙人在去往咸陽的道路上,看到了一朵蘭花凋敝衰殘,好像在為遠去的客人送別。這讓李賀想到草木皆有情所以難逃枯榮,凡是有情之物都將衰?。粍e看日月星宿亙古璀璨,倘若上天有情的話也會消亡的。 李賀生活在藩鎮(zhèn)興起、中央政權衰微的中唐時期,對國家命途憂心如焚。所以這句詩巧妙而又含蓄地諷刺著當朝統(tǒng)治者服藥求仙,乞求長生的荒唐行為,寄托作者對李唐王朝命運的隱憂,同時也抒發(fā)詩人自己壯志未酬的悲憤和苦衷。 由于這兩句詩畫面感極強,想象豐富,因此成為文人墨客經久不衰傳詠的素材,很多人專門將“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從詩中單獨摘出來,當作對聯的上聯,并不斷創(chuàng)作,想要對出工整的下聯。 三、宋朝文人的努力創(chuàng)作到了北宋時期,孫洙在《何滿子·秋怨》里這樣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孫洙是北宋著名詞人,他寫的這首詞道出了天的無情與人的多情,有種悲秋遲暮的凄冷之情,但是對仗并不工整。 北宋末的詞人萬俟詠在《憶秦娥·別情》里也嘗試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弊鳛橐皇自~,萬俟詠描寫的是情人間的離別之苦,表達口語化,雖有文人詞的凝煉與韻致,但還是不夠絕美。 只有宋朝的大才子——石延年,在一次與友人的宴會上,對出了工整的下聯。石延年借著酒帶來的靈感,說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當下酒席上鴉雀無聲,詩友們心服口服。石延年用“月如無恨月常圓”作“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對句,不僅聲律詞義對仗工整,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自然融為一體。 老天如果有感情,有喜怒哀樂那么他也會老;月亮如果沒有感情,也就沒有陰晴圓缺。人生的變遷與聚散,就在盈虧中不斷上演:我們無法改變起伏不定的人生軌跡,就如同無法掌控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即便如此,如果能在溫柔的月色中寄一片真情與豁然,能為下一個團圓和完滿而期待,人生中的無奈也便不顯悲涼了。 人生總是難得圓滿,此恨古難全。月色皎皎如水,亦有陰晴圓缺,詩人們借助詩詞歌賦把自己的情思寄予一汪清輝中,體悟到月亮與蒼天同壽的哲理。寓情于景,溫涼、澄澈的多情之月便顯得分外可人。 李賀才華橫溢,可惜天妒英才,27歲的時候就死在了昌谷故里,是中國古典文學唐朝詩壇的一大遺憾。如果李賀年壽長些,或許能在詩壇與李白、杜甫相提并論、一決高下。 | 
|  | 
來自: kanglanlan > 《文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