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韓九叔 圖 / 網(wǎng)絡(luò) 本文系國學文刊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
 意思是,君子檢點自身,隨時反省,就像常有過失一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天生就十全十美的,是人就存在缺陷,就有不足。然而,在人生的修行中,自我凡省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每天反躬自省,對自己的行為舉止、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自我檢查,有錯就積極改正,沒錯就當作是自我勉勵,修正自身,不斷進步,超越自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我們事情沒做成功,或是遇到挫折,或是人際關(guān)系處理不當?shù)臅r候,應(yīng)該進行自我檢討。若只是想著從外界尋找原因,逃避自己的責任,這樣如何會有進步?正如圣嚴法師說過:“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的,不是用來苛責別人的。”我們學習的諸多道理,是用來精進自身的,而不是用來責難別人的,若只會用道理的愛怪罪別人,不過是給人一種心胸狹隘的印象,令人作嘔。有個人在樹底下乘涼,突然,一灘鳥糞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身上。這個人很生氣,罵道:“該死的鳥兒,你不長眼睛呀,你找死呀。” 你罵小鳥有什么用呀,再說,明明不是鳥兒的過錯,樹上本來就是鳥兒的家,是你自己站錯了地方,怎么能怪小鳥呢?或許,人類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時刻都將光投射到別人的身上,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便難以做到自省,看人總是帶著三分顏色。如此便無法洗去思想上的塵埃,消除人性中的偏見,保持頭腦的清醒,所言所行,總有丑陋之舉。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自己心靈太少,所以才會顯得如此丑陋吧。 自省,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道德經(jīng)》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了解別人或許稱得上聰明,若是能了解自己的話,才算得上是大智慧。也唯有“自省”二字,從內(nèi)心深處尋找自己,你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才不會被蒙蔽,看清這個世界。弘一法師李叔同說過:“不見已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能意識到自己得不足,屬于智力上的笨人,也算情有可原;但能看見不足卻不悔改者,便是自欺欺人,是性情上面的笨人,是笨人中的笨人。所以,一個人要想通過“自省”來認清自己,只有知道自身短處是不行的,還要有“行”,要行動起來,才算真正認清了自己。顏回找孔子請教游說之法,孔子指出,顏回尚未認清自己,叫他先做到“心齋”。 另一方面,讓他獨處時,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戒懼心態(tài)。
在這兩種內(nèi)在修行中,時刻處于關(guān)照自身、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自然沒功夫理會外界的閑言碎語和雞毛蒜皮,這樣才能完成自救。 自省,是成就不凡的最快途徑 “一個沒有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內(nèi)省不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過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圖。”曾國藩年輕之時,便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并向大儒唐鑒請教如何管理自己。唐鑒告訴他,寫日記是最好的方式,于是曾國藩就開始寫日記。一開始時,曾國藩不明白日記的重要性,以為只是記錄當天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就可以了。 后來,唐鑒推薦他向另一個大學士倭仁學習寫日記的方法: 把每日讀過的書、說過的話,經(jīng)過反復(fù)思量后,再選擇性的寫到日記里,并根據(jù)這些記錄來反省自己,找出不足的地方。于是,曾國藩依言而行,每日不敢停歇,直到晚年,仍在寫日記,日日反省自身。最終,憑借著這一份毅力和自省的力量,從平庸之輩修煉到“半個圣人”的境界。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并非是他們從不犯錯誤,而是懂得時時反省自身,力求事事盡美。他們不會過多抱怨上天的不公,而是懂得從自身上找問題,不斷改進自己。現(xiàn)代社會中,誘惑無處不在,我們應(yīng)常備自省之心,讓自己能夠活得更清晰,更明白,這樣的生活才有質(zhì)量和意義。人生在世,詭譎莫測,唯有自省,才能得到人性的覺醒,在風雨飄搖的世局中,展露獨屬于自己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