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大地上,不少名勝景地都有楹聯(lián)。雖然大多數(shù)楹聯(lián)的作者早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帶著一代文士的才思,與名勝古跡相映生輝,流芳百世,至今讀來,別有一番審美情趣。 有鶴松皆古,無花地亦香。 這是濟南歷下亭的楹聯(lián)。廖廖十字,把一片清靜幽雅的世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馬鞍山大風亭,曾被漢朝光武帝劉秀譽為風水寶地,其楹聯(lián)云: 去帆疑峽走,卷浪駭江飛。 聯(lián)語演用了物理學中的“參照物”一說,將一種大場面、大氣魄表達得淋漓盡致、驚心動魄。 響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玉笛一聲孤雁南飛。 ——廣東高鶴東坡亭聯(lián)。文學史上曾有一例著名的詞評:“學士(即蘇東坡)詞需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銅琶鐵板,唱‘大江東去’”,作者將詞評演繹成聯(lián)語,歌頌了蘇東坡的豪放文風,同時也以傷感的筆觸表達了對一代文豪的深切緬懷。 通海秀山聯(lián): 任他熱利名腸登臺亦冷,到此清涼境界有句皆仙。 平白如話,卻深入人心。 龍華山彌陀庵聯(lián): 石上清泉流出頭頭是道,山間明月照來色色皆空。 一語雙關(guān),發(fā)人深省。 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云。 ——昆明黑龍?zhí)堵?lián),是聯(lián),是詩,更是畫。 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久負盛譽,歷代文人留下的楹聯(lián)特別多,其中一副流傳甚廣: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注心頭。 據(jù)傳此聯(lián)為明嘉慶進士陳大綱所撰。聯(lián)語獨辟蹊徑,出句點破實景特色,下聯(lián)筆峰突轉(zhuǎn),由實到虛,從四面湖山的空曠即而想到萬家憂樂,體現(xiàn)出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升華了楹聯(lián)的意旨。 湖南望城花山嶺,楹聯(lián)也頗有獨到之處: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讀來有一種闊人胸襟、拓人視界之感,顯得大氣磅礴。 滄浪亭是蘇州歷史最悠久古典的園林之一,其楹聯(lián)云: 四萬青錢明月清風今有價, 一雙白璧詩人名將古無儔。 上聯(lián)化用了歐陽修的“明月清風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lián)表達了對歷史上兩位文武才人的懷想。滄浪亭始建于北宋,是當朝文士蘇舜欽的私家花園,南宋紹興年初被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聯(lián)語中的“詩人名將”,即指蘇韓二人。 山西關(guān)帝廟有一副對聯(lián)頗有特色: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qū)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據(jù)《三國演義》載,關(guān)云長騎的是“赤兔追風馬”,使的是“青龍偃月刀”,此聯(lián)緊扣“赤”“青”二字,借馬和刀為道具,表現(xiàn)了這位三國名將戎馬一生,義薄云天的大氣節(jié)。 武漢黃鶴樓,曾被歷代文人濃墨重彩地描繪過。名氣最大的,應首推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其次應該是李白的“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至于許多先來后到的文士,也有不少佳句,但恐怕都難以突破“崔顥題詩在上頭”的限制了。黃鶴樓楹聯(lián)甚多,大都用到了上面的典故,此處列舉二例與讀者共享: 其一: 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問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其二: 數(shù)千年勝跡曠世傳來,看鳳凰孤嶼,鸚鵡芳洲,黃鶴漁磯,晴川杰閣,好個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殘水,極目古今愁,是何時崔顥題詩青蓮擱筆? 一萬里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夕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云夢朝霞,許多酒興詩情,僅留下蒼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飄渺鶴影蹁躚。 原聯(lián)語本無標點,此處斷句以便閱讀。兩副對聯(lián)都化用了崔顥和李白的詩文,深得唐宋遺風,文辭華麗,意境深遠,通過略帶傷感的寫景狀物,表達了對兩位詩才的深深懷念。 原創(chuàng)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