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唐寅 紅葉題詩仕女圖 絹本47X104 我們讀唐寅的畫,會感到拂面而來的那種沉靜之氣。一方面是儒、道、釋三派合流傳統(tǒng)文化對形成唐寅正宗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有著極為關(guān)鍵的意義。另一方面則使唐寅由心靈的解脫,以進入心無掛礙的繪畫自由王國。唐寅用筆取疾勢,而又絕無躁動之嫌,雖師承南宋院體,而筆致圓轉(zhuǎn)靈逸,不露圭角,意態(tài)從容安詳。這與其師周臣,乃至上推到李唐、劉松年一派剛勁的畫風相比,有著明顯的意趣的差別。 明 周臣 毛詩圖立軸紙本 清大畫家惲南田評唐寅的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薄肮P墨靈逸,李唐刻畫之跡為之一變?!边@種由剛化柔,由方化圓,由刻露轉(zhuǎn)含蓄的變化,雖說與沈、文畫風不無影響,但主要還是唐寅在皈依佛門后的心態(tài)變化,使其審美之情趣也同時發(fā)生變化。 王世貞評唐畫為“惟小弱耳”。其實“道在瓦礫,道在屎溺”,何來貴賤大小之分?且“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柔弱勝剛強,弱亦何妨?王世貞亦不知畫道者也。 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從藝術(shù)形式的傳承上,唐寅的山水畫,基本屬于院畫一派。院派山水主要以南宋四大家劉、李、馬、夏為代表,山石多以大小斧劈皴法,側(cè)鋒拂斫,筆法剛猛有力,風骨外露易于表現(xiàn)山石堅硬的質(zhì)量感和體積感。如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其表現(xiàn)山石嶙峋的質(zhì)量感覺,看上去幾乎擊之有聲。 宋 劉松年 博古圖 絹本 而用筆縱橫拂斫,如匠人運斤如風,雄偉奔放,大氣磅礴。其所作樹干,多取方意,屈曲如鐵。這在夏圭的畫中表現(xiàn)得尤其充分。而院派畫家多能作界畫,樓臺亭閣,皆嚴謹具體,若合繩墨。點景人物亦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唐寅師從明院派大家周臣,對造型能力有著嚴格的訓(xùn)練,凡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這在同時代的畫家中并不多見。 明 唐寅 奇峰高隱圖軸75x56 唐寅富文學(xué)修養(yǎng),詩書皆精,以詩意入畫境,故其畫境多幽深曠遠,含蓄蘊藉,無簡單堆砌之弊。以書意入毫端,故其筆法提、按、頓、挫瀟灑空靈,則有超然文氣逸出畫外。唐寅晚年以出世的超然心態(tài),融會吳派山水筆墨特點,把釘頭小斧劈皴尾部拉長,創(chuàng)造出一種介乎斧劈和披麻之間的皴法。有人叫作“小斧劈帶披麻尾皴”,這樣既保留了面皴所強化的體積和質(zhì)量感覺,也使院派刻畫之跡化為圓融與自然。 明 唐寅 騎驢歸思圖(軸)絹本77.7x37.5 畫樹亦從院派屈曲瘦硬的特點,而化為圓勁生動柔中見剛的風致。唐寅的青綠山水畫相對少見,多為水墨或為水墨淡彩,以墨為骨,色不礙墨,淺淡雅致,風韻嫣然。雖造形謹嚴,而進退裕如,舉重若輕。唐寅以詩文書畫兼善之才,法融南北二宗,出神入化,成就其一代大家風貌。 (文 陳玉圃) |
|
|